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車商變瓜農 南瓜長廊呱呱叫

車商變瓜農 南瓜長廊呱呱叫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 2009.04.23 02:40 am



農民曾建立(右)種出廿多種南瓜,去年還與屏縣鹽埔產銷班合作,現在連當地的農民王坤益(左)也能種出滿園南瓜。
記者翁禎霞/攝影
屏東縣種南瓜高手農民曾建立,在農友種苗公司協助下種出廿多種南瓜,去年起還與鹽埔鄉產銷班合作推廣,希望帶動地方南瓜產業。

48歲的曾建立原本從事中古汽車買賣,因為家中農田無人接棒,他帶著老婆返鄉種田,由於他父親以前就是種瓜類出身,苦瓜、胡瓜、南瓜都種過,父親連外號都叫「金瓜」,因此曾建立決定要廢掉家中原有的檳榔園改種南瓜。

3年前在農友種苗公司輔導下,曾建立在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種出整排的「南瓜長廊」,品種相當多,有「春娘」、「珠光」、「李白」、「東昇」等,他說,這些品種多屬於西洋南瓜系列,其中以「春娘」甜度最高,最有市場潛力,至於「珠光」因為顏色討喜,賣相最佳。

從「賣汽車」變成「瓜農」,曾建立對自己的人生轉變也感意外,很難想像從都市回到鄉村,他居然改研究「南瓜經」,把南瓜摸得比什麼都透徹。

曾建立說,種南瓜收益雖然不錯,但是要克服病蟲害卻是一大考驗。

去年起他與鹽埔鄉果樹產銷班第二班合作,農民王坤益等人在他的協助下,今年收成滿園結實纍纍的南瓜,目前一粒大約可賣到200多元,只要氣溫適合,一顆南瓜通常至少可以保存半年以上。

「南瓜怎麼煮都好吃」,曾建立對自家南瓜讚不絕口,他形容南瓜又綿又甜,最甜的「春娘」甜度可達20度。

【2009/04/23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台南美味小吃簡介

小弟本是台中人,為了唸書到台南,大學加上研究所,一待就是待六年; 唸書打球玩社團,不忘造訪許多店,府城小吃名其實,包羅萬象每一間。 首先來到國華街,眾多小吃在裡面,富盛碗粿很出名,金得則是賣春捲; 左邊亞德當歸鴨,繼續前行蚵仔煎,右邊割包叫阿松,還有肉粽稱阿娟。 路口有間楊桃湯,許家芋粿在街邊,稍微探頭民族路,永樂大賣燒肉飯; 街上掃店不過癮,大菜市內更多攤,土魠魚羹一個鄭,盡頭阿瑞賣意麵。 不可不吃江水號,芋頭綿密夠香甜,出來換到另一側,沙卡里巴再嘗鮮; 榮勝米糕打頭陣,隨之阿財點心店,廖家老闆炒鱔魚,赤崁主打棺材板。 稍作休息繼續衝,直奔安平吃蝦捲,如果周氏已吃膩,還有陳記賣蚵捲; 安平老街有三寶,尚有豆花加蜜餞,茂記同記舀豆花,一黑一白通通點。 正合興是化核梅,永泰興為芭樂乾,天從伯賣魚丸湯,古堡前面蚵仔煎; 邊吃邊玩才高竿,安平古堡登高盼,億載金城有大砲,德記洋行蠟像館。 回到市區還沒停,府城小吃萬萬千,光是粽子這一類,數來數去好幾間; 劉家海龍圓環頂,楊哥楊嫂往上添,百年老店再發號,八寶肉粽一百元。 或是碗粿也很多,小南森茂吃兩天,個人喜歡小西腳,豆仔湯要順便選; 如果只是就此收,相信讀者不足滿,所以此處頓逗號,往下繼續再一段: 民族路上右手邊,紅燒土魠魚羹麵,只賣晚上八寶冰,就在大遠百對面; 除了松村燻之味,鴨母寮內有蝦捲,還有你我他鴨翅,新光三越巷子邊。 吉成還有矮仔成,師出同門蝦仁飯,如同分家鴨肉羹,清珍東巧變兩間; 台南著名牛肉湯,石精臼來當早餐,或是可以很早起,阿輝凌晨開三點。 差點忘記寫肉圓,首推一攤武廟前,府前路上有福記,緊接莉莉冰果店; 蝦仁肉圓也出名,隨便數數名字唸,友誠茂雄開始算,永祺建國就四間。 鱔魚意麵不能忘,阿鐵真味推阿源,小杜阿龍常聽到,兩家也是賣意麵; 喝口水來喘口氣,上個廁所再來唸,起承轉合別在意,隨意揮灑續敲鍵。 老鄭老鄧不同家,但是都賣牛肉麵,阿銘賣到辦大學,還有老唐未曾遷; 朋友家中開粘記,我不避嫌來推薦,到此店數共六十,沉思片刻走一遍。 姚記燒鳥吃宵夜,阿憨鹹粥當早點,包子祿在開山路,肉包輝在市場前; 上富等買排骨飯,福泰飯桌隨意選,度小月與洪芋頭,古早肉燥擔仔麵。 小卷米粉跑很遠,卓家汕頭賣魚麵,米糕首府下大道,阿國鵝肉夜未眠; 上海味香與華都,通通列在路民權,同條尚有太陽城,紅豆牛奶霜超讚。 總趕宮前松仔腳,雙全紅茶在旁邊,布丁金芳依蕾特,順天冰棒躲巷間; 最後義豐冬瓜茶,一氣呵成終有限,遺珠之憾別介意,未來有空再補全。


台南市里長會長聯合總會、虱目魚養殖協會上月號召100個夜市攤販到大陸廣東佛山市舉辦「台灣美食文化嘉年華」,沒想到10天營收超過5千萬元,原住民「順便」帶去的小飾品也被買光。主辦單位昨天表示,活動顯示商機無限、更有助兩岸交流,將巡迴大陸各地,行銷道地台灣飲食文化。
活動發起人王文宗指出,大陸很多地方有人賣蚵仔煎、大腸包小腸、金桔檸檬等台灣飲食,但不少名實不符;賣再多對了解台灣美食與攤商毫無幫助,心想不如直接請台南花園夜市攤商配合,「將道地夜市直接運到對岸」,並商請原住民舞團及八家將等民俗表演炒熱氣氛。主辦單位標榜「不用到台灣,就能吃到道地夜市美食、觀賞台灣民俗」,原意在宣揚台灣美食與文化,沒想到天天人山人海;觀眾除爭相拍攝官將首、電音三太子等演出,攤位全被人潮擠得水洩不通,尤其虱目魚丸、花枝丸大熱賣,大家都想就近品嘗遙遠的台灣美味。謝姓攤販表示,活動期間每天都忙翻,平均每攤營收超過50萬元,扣除成本淨賺至少15萬。主辦單位希望他們未來每月到對岸「擺攤10天」,高雄六合夜市同業也因「好康逗相報」要參與,以道地台灣味攻進大陸,「這也該算是另一種兩岸實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