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寶島大劇場-流俗的創意與創意的媚俗

2011-08-24 中國時報 【邱坤良】
 電視螢幕那位體形瘦長,穿著白袍、戴眼鏡的中醫師面無表情、眼神閃爍地指著身旁穿著清涼的女模特兒,用台語一字一字吐出:「健生中醫關心您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就是腰部椎間盤移位,或是腰部椎間盤疾患,造成腰痛或是肢體疼痛…。」乍聽不知所云,因為尋常人少用台語吟唸人體部位與疾病名稱。他唸診所的免費電話號碼「○」字不讀「零」而讀「控」,這一支電話就「控八控控控九二控控控」地「控」個不停。

 台灣電視廣告在九○年代曾經生機勃勃、創意無限,廣告畫面講求構圖、語意內涵與聲光影像效果,也頗能與在地人文特質結合,相較早前口語直接介紹藥品的廣告,實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最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規模西移,本土廣告市場萎縮,廣告業也浮現結構性的問題。目前的廣告業主多希望以最低的預算拍攝出「俗擱有力」的效果,頂多找個名人代言而已,電視廣告生態似乎又有回到六○、七○年代,甚至廣播時代的趨勢,很難再像一、二十年前一樣,能從多采多姿的廣告看到台灣的企業文化。

 「健生中醫」廣告比六○年代的電視,或更早的電台廣告還要「俗」;既無「狗標」的活潑:「汪汪!(播放狗叫聲),聽到狗聲,想著狗標,延平北路消防組對面算來第九間,狗標服裝行、狗標服裝行,汪汪!」,也沒有宣稱「查甫人講到做到」的「鳥頭牌愛福好」那麼富戲劇性。這支廣告最初可能因男主角(業主)自我感覺良好,堅持播放,還曾變化造型(醫師袍改西裝),一播數年,而後出現反諷式的娛樂效果,同類型模仿秀此起彼落,連若干偶像歌手也軋上一角,客串「中醫師」,無形中哄抬了廣告的氣勢,讓它愈播愈紅。

 論功行賞,最早對這支廣告獨具慧眼的,應是電視模仿秀藝人郭子乾,他把廣告裡「中醫師」的肢體動作、說話、語氣、內容,變成具有趣味表演元素,使「中醫師」俗擱有力的另類形象被凸顯,甚至有機會揚名國際;有一位叫大衛的英國網友用台語模仿「中醫師」,「關心您的坐骨神經痛」,傳上了youtube;日本也有眼鏡妹依樣畫葫蘆。「全民」掛的模仿秀藝人更是樂此不疲,不斷翻演「中醫師」指著十八銅人Kuso。流行音樂大師劉家昌最近也說,他為兒子創作的新歌〈唸你〉靈感來自「健生中醫」,而他對這支廣告的第一印象是:恨不得給他一巴掌。

 相形之下,新聞媒體日前大肆報導的某刺青師傅模仿「健生中醫」所製作的廣告,比較讓人不解。

 刺青師站在比基尼紋身女模特兒旁,正經八百地拿著伸縮棒指著清涼女模特兒胸口、臀部、大腿等處刺青,女模還瞬間繃開內衣扣,秀出美背。媒體特別強調這支由名導演掌鏡的刺青廣告引起網友巨大迴響,還有人為之「噴飯」。網路世界無奇不有,刺青師製作廣告屬於創作自由,如果真的像媒體所報導:刺青版受到熱烈歡迎,那麼,所謂「民意如流水」,就一點也不虛假了。其實,刺青師的廣告能在電視新聞與平面媒體中受到廣泛報導,無論出於刺青師或導演的良好媒體關係,或屬於置入性行銷,皆無太大的新意,尤其刺青本身已具強烈的視覺意象,刻意模仿「健生中醫」的模式做廣告,反而失去了自身的價值。

 回顧近年「健生中醫」的廣告及其傳播效果,它反映台灣社會文化現象:再稀鬆無奇的內容都可能做各種變臉與裝飾,並產生莫名的、巨大的效果;但被炒熱的話題,一味仿效,卻也容易變得流俗,甚至媚俗。

 倒是拍這廣告而聲名大噪的男主角張姓中醫師,「成名」後並未自我膨脹,他曾低調表示不願上節目接受訪問,以免破壞「專業」形象。這支「陽春」廣告因而維持獨特的風格,它所蘊含的庶民趣味性也不致因外界過度張揚而立即破功。回頭再看看張醫師在電視上面無表情的廣告畫面,不得不「讚」一下他的篤定與自信。(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