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張慧英專欄-沒落帝國數家珍

2012-08-07 01:12 中國時報 【張慧英】  在倫敦市區還不覺得,但到了英國鄉間,隨處可見古意盎然屋舍,舖瓦的屋簷都陷了下去,被一層層堆疊的時間壓得沈甸甸,像老臉上的皺紋。  這時特別覺得,古老的英國承載許多許多光陰,也藏了好多好多故事。這次的倫敦奧運開幕典禮,錢花得不多(十二億台幣,只有京奧的三百分之一),但優雅地告訴你,英國給了世界很多禮物。而你,不得不承認。十億觀眾的理解與共鳴,便是英國文化影響力的全球迴盪。  當朗誦出莎《暴風雨》時,我們想起,莎翁經典是文學寶藏。當巨大煙囪升起,我們想起,對,發軔自英國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文明。當羅琳念起故事書,虎克船長和佛地魔嚇壞了小朋友,神仙保母出現搭救時,我們想起,對,這麼多陪伴自己長大的美好童話故事,是來自英國。  當「○○七」丹尼爾.克雷格邀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出場,演出奧運史上最大驚奇的女王跳傘秀時,我們想起,對,實現了全球每個男人夢想的詹姆士.龐德,是英國的情報員。最後,當全場隨著《Hey Jude》一起啦啦啦啦時,我們想到,對,還有「披頭四」搖滾樂也是,以及其他所有許許多多的東西。  的確,當這個古老帝國一一分享他們引以自豪的寶物時,世界其他地方人的同感,具體呈現了一個島國的文明力量,如何可以跨越疆界、超越有形國力,把文化的影響力放大到全世界。  英國本身的文化內涵固然成就斐然,但這種放大效應,卻來自兩個支柱──英文,和美國。  當英文成為國際交流的共同語言後,比起其他語文,英文的文化內容可以得到更多的傳播機會。不只許多國家的民眾要從小學習英文,各國的英文研究與翻譯人才也比較豐沛,因此,英文的書籍、音樂、影視、新聞等,就比較容易被介紹到其他國家。  再加上,世界第一超級強權美國,不只也使用英文,且還是流行娛樂文化最強勢國家。由於語言文化接近,英國許多素材得以透過美國的力量擴散全球。例如,「○○七」是靠好萊塢而長紅數十年;平平是神探,大家在電視電影上看到福爾摩斯的頻率,遠遠超過法國怪盜亞森羅蘋。  其他國家也有很好的文化資產,不過,就有形的國家條件來說,很少有國家像英國這樣,得到了特別強而有力的槓桿。  對於這一點,英國人知道,但不是很喜歡承認。事實上,英國對美國這個文化血緣相通的前殖民地,有一種微妙的情結,一方面仍然眷戀著昔日大英帝國的威耀,心底暗暗藏了點前宗主國的高姿態,一方面又愛強調自己和這個全球最強國有著「特殊關係」。  最早提出英美「特殊關係」的,是前英相邱吉爾在一九四六年訪美時發表標誌冷戰開始的「鐵幕演說」。一九四八年邱吉爾提出「三環外交」理念,認為與大英國協國家的關係、與美國的特殊關係、與整合後的歐洲大陸關係,是英國對外關係的最重要三環,並且應以第二環為基礎,鞏固第一環,建設第三環。  而英美關係也確實特別緊密,由於文化、血緣、語言與戰略立場的接近,兩國在許多方面相互力挺。戰時及戰後美國大力支援英國,佘契爾夫人與雷根、布希的新保守派理念尤其契合。而無論阿富汗戰爭或兩次伊戰,英國都是美國最堅定的盟友,布萊爾也因為認同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積極參與伊戰,而被痛批為美國的應聲蟲。  對英美關係的「特殊」性,英國的感受超過美國。美國雖也覺得和英國特別友好,但沒有特別到和英國感受一樣的程度,畢竟兩國國力與國際角色都有相當差距,美國還有很多很重要的關係要處理。不過,面對英國人時,美國總是會重申兩國的「特殊關係」,因為知道英國人愛聽。  英國一直擺盪在自我定位上,回歸歐洲,它只是歐洲諸國之一,而且還不是龍頭;往大西洋那頭強調與美國的「特殊關係」,感覺國家地位與影響力頓時擴大許多倍。不過,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考驗,還是如何以現有的實力,過好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