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徐重仁

台灣農業行銷的新出路


前陣子美國總統歐巴馬訪日,日相安倍晉三特地請歐巴馬到日本東京銀座的壽司專賣店用餐,「壽司之神」的故事不但廣為傳誦,而日本的飲食文化也透過「歐巴馬吃壽司」成功地置入行銷到西方社會。而台灣是否也能成功運用創新的元素,找回過去「以農立國」的利基,考驗著農業主管單位的智慧。歐巴馬吃壽司想推廣的日本飲食文化,代表的不只有食物和料理,背後更是日本政府想積極推廣的主角。數年前日本經濟下滑,高科技產業受創,近年開始思考把產業重心,挪回過去引以為傲的農業。根據日本政府公開的數據顯示,二○一二年日本農產品外銷金額為四千五百億日圓,但二○二○年農產品外銷目標,設定為一兆日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目標,也顯示日本亟欲重振農業外銷大國的雄心壯志。
日本政府行銷農業的手法,不但跳脫過去舊模式,而且極具創意,比如日本農林廳(相當於我國農委會)到美國富人居住的比佛利山莊開餐廳,引進壽司、和牛等日本代表性食物,吸引美國人親口體驗日本飲食文化,達到推廣日本米、日本牛等農產品的功效,也在美國的富人圈引發話題。
國土總面積只比台灣多四千平方公里的荷蘭,也是有名的農業大國,除了鬱金香供應全球一半以上市場需求外,全球特殊品種的馬鈴薯,更高達六十%以上是來自荷蘭。
但這個國家對農業不但不特別保護,相反地,非常歡迎歐洲其他國家到荷蘭設廠,因為開放市場才能與國內的業者產生良性競爭,刺激本地的農家更努力。除了鼓勵競爭外,荷蘭政府也思考如何讓現代化的工業,與農業能互相結合。比如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設立導管直接排放到農場,幫助植物行光合作用,以降低農場的經營成本。
荷蘭政府甚至協助設立了「食品矽谷」(Food Valley)專區,在「食品矽谷」裡,有專門發展農業為主的大學校系、食品工廠和實驗室,業者在該區可以節省原料物流成本,而政府也協助充分運用產學合一的概念,讓實驗室和業者能互相支援。這些都是我農政主管機關可借鏡的作法。
台灣目前能源、環保意識抬頭,以及高科技產業發展受限下,農業或許正是一個值得發展的契機;只是農業主管機關必須跳脫過去補貼農民的舊思惟,專注於為傳統農村創造機會,從如何提供多元的農產品銷售管道,以及提高農產品本身的附加價值等不同層面多管齊下。
日本有個以種植有機稻米的農村,年輕人本來都到都市工作,人口剩不到一萬人。農村的農會總幹事開始思考,如何把米賣出去,他寫了三封信分別給美國總統、日本天皇和梵蒂岡的教宗,希望他們試吃當地的有機白米;結果美國總統和日本天皇都沒有理他,只有遠在梵蒂岡的教宗回信了,請他送白米去;這個事件使得各國媒體都以「教宗吃的米」為題大肆報導,讓農村的有機白米一夕成名。
可是當有人打電話去農會指定要買米時,總幹事竟都回答「米賣完了」,請消費者去各大百貨公司買米;本來沒有賣農村有機白米的百貨公司,因為消費者的詢問,只好回頭去跟農會進貨訂米。
除了政府外,日本農村也開始思考如何創造機會、找出市場,讓年輕人願意回到農村發展。
這個農村,因為這位有行銷頭腦的農會總幹事,讓有機米大賣,農村子弟也因為這個轉機,紛紛返鄉發展。
推廣農業,不能單靠一個農會總幹事,台灣農業創新,思考的方向,必須能培養出農民可獲得利基的環境,唯有農民務農有利基,能長久經營發展,才能帶動在都市工作的農家子弟願意回鄉耕作,幫助台灣農業永續發展。
超市是食品的重要銷售管道,也是最接近農業的通路,除了購買農場的產品外,從供應鏈端,如何提供市場、鼓勵農家耕種,是更能夠幫助農業發展的思考方向。
近期本人也正在構想出一套新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先選定嘉義、雲林等農業大縣的超市賣場,開闢當地農產品專區,提供給本地農民使用,農民將自己耕種的農作物在專區陳列,自行訂定價格並附上生產履歷,農民再依據自己的農產品銷量,進而掌握種植面積、控制產量,避免發生產量過剩、價格下跌的風險,盼能幫助農民發展出獲利環境。
如果這套模式能讓農民獲利,且獲利高過農村子弟在外地當上班族的薪資,將提供農村子弟回鄉誘因,不只幫助台灣農業興盛,同時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什麼是文創?在美國,迪士尼是種文創;在日本,動漫是種文創,從藝術、音樂到電影、博物館,都是文創涵蓋的範圍。不管文創怎麼結合與構思,最終都必須要讓人感動,把顧客擺第一,把利益擺第二,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文創魅力。日本直島,位於四國的瀨戶內海上,過去當地村民靠捕魚為生,是一個人口不足四千人,再平凡也不過的小島,後來這座小島卻被英國旅遊雜誌《Traveler》選為「世界上最值得旅遊的七個文化名勝」。因為一九八○年代左右,製作巧連智童書教材的Benesse(福武書店)社長福武總一郎認養了直島,啟動「直島文化村構想」計畫,邀請包含安藤忠雄在內的重要建築家、藝術家一起參與這項計畫。
除了二○○五年地中美術館、二○一○年李禹煥美術館的開館,加上島上持續進行的空間再造活動,由藝術家們將島上閒置的民宅、診所、集會所、神社等改頭換面,以彩繪、雕塑、馬賽克拼貼等手法,讓老建築化身為美術館,也將現代藝術和建築融合於大自然之中,成為前所未有的空間及經驗創舉。
一座原本處理垃圾的小島,如今卻成為旅客專程為此而來的度假勝地,因為文創為這座小島注入新的生命力。台灣有綠島,金門,澎湖等離島,正在發展觀光,同樣也能思考,怎麼透過文創讓環境更美好。
文創本身必須要讓人感動,有情感連結,簡單講,就是種feeling產業。不論到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展,或是到倫敦大英博物館看收藏品,這些大博物館所營造的環境,會讓人沉醉在文化氛圍,不得不讚嘆先人的巧思。經營文創也必須要跟目標客群有情感上的聯結,以美國電影產業為例,當初拍攝動畫電影「功夫熊貓」時,就是針對中國市場,設計讓中國人能產生共鳴的場景,所以當電影上映,不僅美國人喜歡,中國人也愛看,這也是文創魅力所在。
很多人認為文創若與商業綁在一塊,文創就會因此失去精髓,其實不然。國內知名的「法藍瓷」,將東方藝術品融入現代感,雖然有骨董的味道,卻已經走出骨董的樣式,這就是一種創新的做法,而文創也讓藝術得以持續進步,反而更吸引現代人收藏。知名精品愛馬仕的絲巾,保留了古典風情,但是設計卻又每年更新讓人驚豔;他們透過現代手法,一直傳承過去奠定的藝術氛圍。
從這些例子不難發覺,文創要普及,讓普羅大眾都想接觸,也需要靠商業化的經營。日本人想協助提升不丹、尼泊爾等國人民收入,因此教當地人如何製作工藝品,再賣回日本市場;由於設計概念是依據日本人的喜好,再注入不丹、尼泊爾等傳統元素,融入日本女性喜愛買的包包、衣服等,大受歡迎;同樣的藝術概念,放到不同商品上,價值不可同日而語。
台灣傳統布袋戲和歌仔戲也一樣,必須賦予現代化的創意,所以布袋戲也開始轉型,不但主角被設計製作成公仔和各項商品,也被拍成戲劇,甚至可以透過不同智慧型裝置播放;台灣傳奇故事「廖添丁」在宜蘭傳藝中心演出時,飾演廖添丁的演員,實際上演飛簷走壁的情境;這都是創新和商業化的手法,也讓傳統藝術能不斷精進,並發掘出更多新生代的觀眾。
文創的路要走得廣跟遠,導入商業模式很重要,傳統文化需要透過文創傳遞,並回歸市場需求。所以必須要思考顧客在哪裡?顧客需求是什麼?文創如果能貼近顧客的生活形態,就不會受限原本只是純藝術的狀態,而能普及到大眾家庭裡頭。
只是,台灣企業支持文創產業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難再往前進步的原因,是「想做文創的企業規模不夠大,規模夠大的企業不想做文創」,在這尷尬情況下,政府可以跳出來創造環境,提供土地資源,讓具理想的民間企業可以做些事情。
屏東市區有一個「將軍村」,早在日據時代便是軍官官舍,在國民政府退到台灣後,保留作為高階軍官的眷舍,屏東縣政府一直有意改造這塊眷村地,當時也曾經提到可以設計成為文創相關的一個空間;只是參與者必須思考,導入商業模式後,雖然可以吸引參觀人潮,但仍必須保有原本眷村風貌,因為這才能代表地區的精神。商業發展研究院也規畫將進駐屏東將軍村,希望能號召更多的政府與民間力量,一起來帶動發展。
台灣文化夠深夠廣,今年我曾經參加媽祖出巡,大熱天下坐在馬路邊,看著許多信眾扛著神轎往前行時,一副「啥米攏無驚」的神情,令人感動。如果能把這些深植人心的文化,透過創意活化,並結合社會企業,把利益擺在第二,台灣的文創產業才有機會更多元、更有趣。

「我有夢想,為台灣。我希望幾米團隊能把參加國外展覽的經驗和精髓,帶回台灣。」全聯總裁徐重仁說。
全聯贊助許多藝文活動,如紙風車演出、江蕙演唱會等活動,徐重仁認為這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不是只有一直賺錢,這樣很沒意思,也要有回饋。」

徐重仁曾將統一超商打造成台灣規模最大的零售業,他開發的創新服務,也開啟台灣的流通革命,2014年進入全聯,著手打造創新型態的超市購物環境與生態,夢想打造「第二次流通革命」。在流通經濟的本業之外,徐重仁更懷有一顆回饋社會之心,頻頻關注國外地域或社區改造的成功範例。
「瀨戶內海的直島原本是沒落之島,現在變成藝術島,有地中美術館,有草間彌生的作品。日本的小島可以這樣做,如果台灣也有,不是更好?」
全聯贊助幾米參加大地藝術祭,徐重仁也希望向大地藝術祭取經。由於新潟是農業產地,也面臨人口外移、農業沒落等危機,大地藝術祭透過藝術為手段,為當地帶來不同方式的活化機會。
徐重仁談及全聯爭取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標案,乃是看好宜蘭可實現農創、文創想法的可能性。「傳藝中心肩負文化延續的使命,但也要跟現代生活結合。」徐重仁認為,「宜蘭也是以農業、觀光為主,有好山好水,地方意識比較強,可以建立成台灣的標竿。」
徐重仁提及日本設置在公路旁的「道之驛」,除了提供旅客休憩,也常可見到與當地文化、知名景點、特產有關的服務設施,如農產物直販所,「首相安倍強調地方再生,很多村莊面臨消滅的危機,因為人口外流,過度集中城市不是好事情,年輕人也可回鄉繼續農業。」全聯也和台灣小農接觸,希望帶動台灣農創與文創。
「任何事情都從很小開始,文創是要大家結合在一起,藝術家生產內容,周邊再結合起來。我們有那個環境,只差沒人好好規畫。」(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