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背媽祖登聖母峰 驚險經歷出書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縣報導】 2010.05.30 04:00 am



第一位背媽祖神像攀登聖母峰的嘉義縣「登山怪傑」李小石,花半年將驚險登山經歷記錄下來,出版「喚山」新書。
記者魯永明/攝影
「不要仰看一望無際的頂峰,你只須看著眼前這一步!」第一位背媽祖神像攀登聖母峰的嘉義縣「登山怪傑」李小石,去年回國後,有多家大廟花錢請他再背神像攀登高峰,被他婉拒,他花半年將驚險登山經歷記錄下來,出版「喚山」新書。

李小石為圓攀登世界14座8000公尺以上頂峰夢想,籌備明年5月再到尼泊爾,攀登世界排名第8的「馬納斯鹿峰」,為何選擇這座峰?他說「這座峰還沒有台灣人爬過」;嘉義縣市山岳協會今天上午9點到11點,將在獨立山奉天岩為他辦簽書會。

馬祖出生、住在嘉義縣的李小石,去年5月與歐都納七頂峰遠征隊,完成攀登聖母峰壯舉,56歲的他,是台灣人登頂年紀最大,也是首位背家鄉馬祖天后宮媽祖神像,登上世界最高峰紀錄者。

「希望一代比一代強,爬山與做人、做學問是一樣,要從基礎開始,只要開始,永不嫌晚!」李小石攀登聖母峰每天寫日記,他說,登高峰如印度婆羅門教苦行者,也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

他透露去年回國,有多間大廟願出資幫他登高峰,條件是要他換背該廟神像,被他婉拒;「媽祖是我家守護神」,媽祖曾庇佑他當漁船船長父親落海獲救,也守護他攀登聖母峰平安歸來,「下次我還要背媽祖像攀登!」

【2010/05/30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詹偉雄:傳記式消費

聯合報╱詹偉雄】 2010.05.16 03:20 am


如果有一天,你心血來潮,把近年來所買的東西和器物一一羅列出來,檢查一遍。你可以發現:每一件商品背後,總隱身著一個故事,訴說著當初你會買下它的關鍵;而商品與商品之間,也就是這一個故事與那一個故事之間,也總存在著藕斷絲連、若有若無的意義牽連。

舉例來說:近年來,我們家大小四口買了不少無印良品的文具,尤其是那半透明筆身的細字鋼珠筆,各種顏色加起來有一百五、六十支之譜;兩個小孩喜歡運動,買的運動鞋和排汗運動衣不計其數,但他們都只選Nike,倒是兩老買了不少雙New Balance;現代家庭中三C產品繁多,吾家也不例外:手機、數位相機、iPod、筆記型電腦、PS3和Wii,其中,Sony、Canon與Apple占絕大宗。

三年前,吾家女主人因代理權易主的清倉拍賣,買回了可用上十年分的Issey Miyake寢具,結果用起來卻愈來愈覺得它毫不過時;今年上半年,我們決定把兩部房車賣掉,換一部柴油的跑旅車,選車時,我們考慮的優先標準是「必須完全與iPod相容」;廚房裡,堆著四箱從Costco買的Pellegrino氣泡礦泉水,以及一包包折好的松青超市購物塑膠袋,這才發覺,我們已用了十多年的橄欖油、沙拉油是什麼長相都已不記得了……。這些東西有的便宜、有的稍貴,但不脫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範疇,反思起來,它們籠統地組合成我們家當下的「理想生活圖像」。

省視這些器物,不免浮現各種回憶,譬如說:每一次要拆開Apple產品的包裝之前,會有種莫名期待,準備享受著「圖窮匕見」的小驚奇。每次燒菜煮飯,要取無印良品的缽皿來盛菜之時,總不由自主地戒慎起來,非得細細地把食物擺出一種清爽的氣質不可。小孩們是標準的NBA籃球收視戶和運動者,自然地,他們總認為穿上帶有勾勾標誌的鞋子,比較容易接近「小飛俠」的身手。這些固然都是想像,未必在真實中都能實現,但別忘了,我們愈來愈常是根據「想像」─而非「實是求是」的客觀驗證─來消費。

Pellegrino氣泡礦泉水和柴油跑旅車、iPod有什麼關係?仔細想來,也許和我們身為中年人的處境有關:想降低些甜分、想減量─兩部車減成一部車,意味著生活要重新安排,捷運和公車的地圖變成需要掌握的新知識,宜蘭和苗栗要成為新熟悉的鄰鄉,買部跑旅,看來更像是一個對「新探索」的嚮往和承諾(以後會真的實現嗎?)

因為工作愈來愈複雜,生活也就必須相對簡單,最好只用一種筆,以免在急著要寫字時,還要面對筆筒裡那一堆不免讓人慍怒的選擇。這諸般種種,是我們對生活反思過後,所構想出的一種應對的策略群組,商品愈來愈成為我們生命傳記中的一部分,它們不只以物質的形式「標誌」著我們的生活,也運用它們的故事,來建構著我們自身生命的意義。

現代人的「自我」,是由一連串我們己身的過去故事、當下故事以及「未來期待中的故事」所組合構成的,因而,這個時代最犀利的發明,往往不是那些功能強大、超級便宜的商品,而是那些能深入現代人的傳記故事之中,營造希望、撫慰悲傷、創造人們存在感的商品,譬如一支半透明0.38mm的粉藍鋼珠筆。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2010/05/16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家用爐烤鴨 網路闖出名號

家用爐烤鴨 網路闖出名號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高雄報導】 2010.05.17 04:01 am



單親媽媽陳筠勻以家用烘烤爐,自創「爆烤鴨」品牌。
記者林秀美攝影
「女人宅經濟」抬頭,單親媽媽陳筠勻以家用烘烤爐,自創「爆烤鴨」品牌,並利用網路販售;很難想像3年前,她還是個背負一千多萬元夫債的「電腦白癡」。

43歲的陳筠勻,出身養鴨人家,長大嫁入豪門,6年前夫家發生上億的財務危機,為協助解決夫家財務,她和先生辦假離婚,沒想到弄假成真,她含淚帶著兩名孩子到高雄謀生。

陳筠勻加入高雄市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學電腦,從中找商機,並運用香港師傅傳授的烤鴨技術,結合網路行銷,自創「爆烤鴨」品牌。

出乎陳筠勻預料,她的第一筆生意,竟是旅居美國的老華僑,透過網路訂購,送給住在高雄的84歲老同學。之後,有不少婆婆媽媽揪團訂購,還向她學藝申請加盟。

「不到4千元就可創業」,陳筠勻用1具3千900多元的家用烘烤爐烤鴨做起,現在增加到3具,每天烤3至5隻鴨,發展「宅經濟」。從醃製、烘烤到宅配,她一手包辦。

走過「客廳即工廠」年代的陳筠勻,覺得「手工藝」是永不退燒的技能;小時候幫親友做聖誕禮物的她,現在也靠萬能雙手做起烘爐烤鴨的生意。

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總監王介言說,協會特別為女性開辦電腦研習班,協助開創事業第二春。

【2010/05/17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建築的惑星/偽造鎮

【聯合報╱李清志/文】 2010.04.05 03:12 am




便捷的鐵道通勤系統是造鎮成功的重要關鍵。
李清志/攝影
「造鎮」這個字眼在台灣已經變成房地產廣告商愛用的夢幻字眼,他們利用「造鎮」這個名詞,編織出一個充滿夢幻色彩的理想國,那是個「新市鎮」,有如《聖經‧啟示錄》裡描述的「新天新地」,在那裡不再有罪惡,不再有眼淚,人們居住其中,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造鎮」這個字眼的確隱含著「從無到有」的意涵,因此新市鎮中的一切都是新穎美好的,不會有舊市鎮的醜陋、骯髒與罪惡;「造鎮」這個字眼也意味著人們在此可以展開人生的新頁,人們在其中工作、居住、休閒玩樂,完全拋棄過去舊社區的種種困擾與包袱。因此房地產廣告商利用「造鎮」這個術語,哄騙、吸引人們舉家搬遷到新社區居住,達到促銷房地產的目的。

事實上,在西方都市計畫歷史中,「造鎮」與「理想國」(Idea city)是十分接近的概念,雖然「理想國」猶如「烏托邦」,是人類社會可遇不可求的境界,但是歷史上許多造鎮案例,其實正是希望造就一座符合造鎮者理想的國度。

一座基本的新市鎮,必須滿足居民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項需求,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讓居民擁有工作的機會,因此歷史上最早的新市鎮都與「公司鎮」有關,所謂的「公司鎮」就是大型企業在自己工廠附近,建造新市鎮供員工們居住生活,以便工作者可以就近工作。

對於那些非「公司鎮」的新市鎮,建造連接大都市的通勤交通系統,使得居民可以便捷通勤,便成為「造鎮」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其次是公園、學校、市場、購物中心、餐廳、遊樂場,以及圖書館,甚至教堂、殯儀館、墓園等等,都是「造鎮」計畫中,必須考量與計畫的項目。

日本的許多鐵道公司擅長「造鎮」計畫,他們鋪設鐵道之後,就在每個站區規畫新市鎮,新市鎮除了通勤軌道之外,還有商場、學校、托兒所,使得所有移民至此的新居民,在生活上得以無後顧之憂。反觀台灣許多新市鎮的規畫,因為沒有便捷的通勤系統,以至於「造鎮」計畫失敗收場,許多號稱「造鎮」的房地產推案,只是蓋出一大批住宅大樓,等到大量人口移入後,才發現原本的學校太小,無法容納暴增的新居民學童,導致許多學齡兒童連上學都成了問題。

台灣房地產廣告商大肆編織的「造鎮」夢想,其實只是以「造鎮」之名,行房地產「炒作」之實。

【2010/04/05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百年伙房建築 不敵一條馬路?

百年伙房建築 不敵一條馬路?

【聯合報╱曾喜城/美和技術學院文化事業發展系主任(屏縣內埔)】 2010.03.26 02:33 am


鐵路局為了營建屏東高架鐵路,準備拆除竹田西勢百年老屋「三省堂」,已引起地方文史工作者的高度關切,並呼籲保存客家三合院伙房建築。

西勢「三省堂」三合院建築格局完整,尤其祖堂(客語稱「廳下」)後花台(又稱化胎,祖堂後面的空地,常在上面種植花草)上的五行石十分完整,已不多見。右伸手廊間旁的廚房煙囪一應俱全,是難能可貴的鄉土歷史教學的場域,也是台灣中老年人共同的歷史回憶。

「三省堂」面臨拆除的命運,其實前幾天怪手已伸進了左伸手廊,廂房立即灰飛煙滅,只留下有心人士的悲嘆。曾氏的族人也萬般不捨,只是領了四十幾萬的補償金,政府要闢馬路,「我們還能說甚麼」。

「三省堂」百年老屋沒有登錄古蹟或歷史建築,如今談保存何其難也。回溯客家人在屏東平原墾拓了三百餘年,端賴屏東平原的物產豐饒,以及客家人的克勤克儉創造家業,營建了為數不少的合院民宅「伙房建築」。

如今隨著台灣工商業的崛起,屏東平原的客家伙房建築也日漸凋零。行政院客委會為保存研究推廣客家文化,以廿億預算打造了「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在廿公頃的園區裏,竟然看不到一座最能代表六堆客家文化的「伙房建築」。

即將拆除的西勢三省堂伙房建築,其石作木作材料都十分完整,何不保留並移植營建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這不僅增加了園區的美景,同時也將使遊客更加了解客家文化,「三省堂」老屋可以小兵立大功,吾人拭目以待。

【2010/03/26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