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冬山阿明

冬天還未走,農人的春天已經來了

2014/02/21
【冬山阿明╱自耕農】冷到了,冷到了,這次的冬天很有冬天的樣子。沒有數算寒流是否多於往年,但今冬的氣勢,感覺上很帶勁,領教了「北極渦旋」的威力,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撲來,總算又嚐到寒氣刺骨的滋味。適應了暖化冬天的筋骨,剛開始真有些吃不消,縮緊皮囊捱著過日子,為了守住體溫,連新陳代謝都打結了。節氣未到大寒,天氣未回暖,農事已暖身。早播的品種,農曆年前後就有人插秧,育苗場開始浸種、催芽,先育粳稻後育秈稻,育完秧苗,秧田再插秧,一塊田充分利用,毫不浪費。育苗還是個「勞力密集」行業,過年期間,育苗緊鑼密鼓,現在人工難找,回家過節的人丁全家動員,正好可以填補部份人力,壓歲錢也發得開心。育苗場裡,培植土堆積如小山。輸送帶這頭,爸爸開著推土機翻土,工人負責剷土入斗,補充稻種;媽媽留神輸送帶上的狀況,檢查稻種有沒有鋪撒平均,噴水孔有沒有堵塞;輸送帶尾端,小孩子用刷子抹平,苗盤落地堆疊,大孩子開著堆高機移至場外空地。秧田上,帶著露水的荷蓮豆草,含淚讓位。等到苗盤都平均鋪撒上土、種、水,人力就要移師秧田旁,秧田鋪上軌道,手推車載送苗盤,人力一盤一盤搬上秧田排好,然後蓋上塑膠布保溫,等待三個星期後,秧苗順利長大,移植插秧。
寒流稍息,太陽露臉,休耕蓄滿水的田裡,有人早上提著桶子在田裡放下一坨一坨的誘餌,有煮熟發酵的麥片,或者現成的鹿仔飼料,或者剩菜葉。中午一過,手上換成平底的網子,沿著誘餌擺放處,撈起一堆一堆的福壽螺。這是新近的「黑金」,宜蘭縣政府設點收購,拿去養鴨、餵魚,希望能減少田間福壽螺危害,減少農民用藥撲殺,真的應該鼓掌叫好。過年期間,難得的溫暖天氣,福壽螺從田土裡冒出覓食,正是撈一筆紅包錢的好時機。但是,年後冷氣團又來,福壽螺窩在土裡取暖,撈「黑金」的生意又差了。立春前後,水田名副其實「水泱泱」,為了插秧做準備,農人開始修補田埂,蓄好水把田土泡軟,後續才好翻耕整平。先出動的是鐵牛車,年前「離峰時段」,老農或小農先上陣,老鐵牛慢慢地走,時光慢慢地流,田土慢慢地翻。來回兩次,翻好了土,鐵牛再拖著刈耙,又在田裡巡了兩回。鐵牛和人都累了,歇下來才覺得寒意,接下來就交給水來工作,土軟了就平了,插秧交給機器了。年後第一件事,割草。田菁翻鋤之後,田裡的再生稻有一搭沒一搭長著,看起來很苦情,雖然不受疼愛,雖然生不逢時,矮矮的個頭仍然拚命抽穗,堅持傳宗接代。田埂上,草不少,但也不旺,這就是寒冬的好處,雜草也得在冬日裡「度小月」。趁著年節期間的好日頭,出門舒展筋骨,割完草,內衣已經濕透,雨鞋裡也冒出腳臭,但是田看起來清爽不少。撿一撿積在灌溉溝裡的垃圾,還有墜落田裡的沖天炮,裝滿了一袋文明殘跡回家。冬天還未走,農人的春天已經來了,擦乾汗濕的筋骨,暫時趕走冬日的寒意。※延伸閱讀》‧福壽螺教我的事
‧從農之路- 默默米,看水============================================================
作者簡介╱冬山阿明: 半百小農,輾轉於人生之間,讀了點書,看了點世事。擺過地攤,演過舞台劇,拍過紀錄片,拿筆賺過三餐。落戶蘭陽,耕田、撿螺、補秧、挲草,捉摸皇天臉色,傾聽后土吩咐,種稻猶如養小孩,希望種出好穀子,養出好小孩。今年老天賞飯吃是阿明的耕田點滴。


全文網址: 冬天還未走,農人的春天已經來了 - 冬山阿明專欄 - udn專欄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499888#ixzz2u8GsHQXT
Power By udn.com





亂世,如何趨吉避凶

【冬山阿明╱自耕農】
亂世! 「這個也有問題,那個也有問題,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我要怎麼買?」「沒標示的不安全,有標示的又造假,我到底該相信什麼?」「政府認證,貼標章、掛保證,結果接連出包,食品安全把關,原來也是漏洞很大。」「難道有機的才能吃?有機真的有機嗎?」「統統都說不純砍頭,結果統統都是冒牌貨,統統都是雜牌軍,砍誰的頭?台灣頭,淹腳目。」「算了,吃這個也死,吃那個也死,反正都會死,乾脆一點,死個痛快!」 到底要吃什麼?到底能吃什麼?民以食為天,但人心惶惶,信心崩盤,天塌下來了。亂世,如何趨吉避凶? 鄰居有兩個阿嬤會送我菜吃,一個我欣然接受,還不斷誇讚她的菜很好吃,另一個我百般婉拒,跟她說家裡人少,菜都吃不完。為甚麼?因為一個沒撒農藥,一個有撒農藥。
冬山市場外,有好幾攤自家種的菜拿出來賣,我會跟老婆說哪幾攤不能碰,因為我常常看到歐几桑背著農藥筒去菜園。 朋友送來一罐辣椒醬,說是媽媽自己做的,吃麵配了一匙,馬上打電話問有沒有多做,她說自己吃的沒在賣,用舊的玻璃罐也沒什麼包裝,沒關係,拜託伯母下次多做一些,我多買幾罐送親朋好友,她說不賣錢只送人,不好意思啦,那我用米跟妳換吧! 朋友的朋友種楊桃,沾光吃了幾顆意猶未盡,叮嚀朋友不要忘了,明年楊桃收成時,一定要通知大夥兒來團購,千交代萬拜託,忘了提頭來見。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種的馬鈴薯沒撒藥、沒用化肥,外觀太小賣相不好,進不了市場,立馬發出訊息吆喝眾家食客來搶貨,或蒸或烤,吃不厭倦,一家和樂,賓主盡歡。
一群熱心的學生,希望改變農人的耕作習慣,幫忙賣起不用農藥、不灑除草劑的「橙實」柳丁,網路訂購一掃而空,晚了一步就明年請早。 亂世,教戰守則第一條:不要讓賣場成為你和食物相遇的地方。 其實,我們和食物的距離沒那麼遠,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也沒那麼遠,但在資本社會的商業運作下,從產地到餐桌就隔了重重關卡,每個關卡深鎖的門後就是商業的利益,從此我們不知道食物的來源,從此我們不知道生產者的面貌,我們需要看標示,需要看成份,需要看認證,需要看動人的廣告,來讓自己安心,但在一個生產者匿名又疏離的地方,妖魔常常藏身在美麗的衣裳裡。 造反吧!從商品經濟的輪迴裡解脫出來,拿回我們的自主權。 在市民農園或鄉間租塊地,「吃當地、吃當季」不假他求;認養果樹、農園,不需要生產履歷,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參加共同購買,與其他四萬個家庭協力,用集體消費的力量改變生產的模式;組織共同廚房,結合朋友、社區,減少外食的機會,也減少被「污染」的機率;多買食物,少買食品,加工自己來,醬料自己做,多多巴結你周遭的婆婆媽媽、家庭主夫,美味、健康跟著來。
在這食安的亂世,租塊市民農園種菜自己吃,是個不錯的選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亂世,吃進肚子裡的東西,由你來決定。不要把決定權交給遙遠國度的出口商,不要把決定權交給賣場裡的採購員,不要把決定權交給食品公司的董事長。可見的未來,食品安全與生產環境污染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峻,多認識幾個農夫,多到產地看看,多了解食物生產的環節,甚至多探索朋友媽媽的私房料理,這不僅可以趨吉避凶,更可以讓我們思索如何走回健康之路。 ※延伸閱讀》
‧農委會假日農夫網站
‧菜籃裡的小革命╱主婦聯盟 推動「共同購買」的始祖
‧吳家誠╱看黑心油風暴 談飲食用油
============================================================

作者簡介╱冬山阿明:


半百小農,輾轉於人生之間,讀了點書,看了點世事。擺過地攤,演過舞台劇,拍過紀錄片,拿筆賺過三餐。落戶蘭陽,耕田、撿螺、補秧、挲草,捉摸皇天臉色,傾聽后土吩咐,種稻猶如養小孩,希望種出好穀子,養出好小孩。今年老天賞飯吃是阿明的耕田點滴。

【冬山阿明╱自耕農】
陪遠到的朋友搭車回宜蘭,出了雪隧,水汪汪一片,朋友興奮讚嘆:「哇!水鄉澤國」,但我這個小農卻有不同的感受。 西有雪山山脈屏障,南有中央山脈遮擋,宜蘭的地形就像個東北開口向著西南收攏的束口網,東北季風一起,濕氣、雨水就凝聚在這塊三角形的土地上。秋冬之季往來台北、宜蘭,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台北無雨,一出雪隧就是雨,或者頭城、礁溪無雨,進了宜蘭就有雨,或者宜蘭無雨,進了羅東有雨,或者羅東無雨,進了冬山有雨,甚至冬山無雨,到了我住的山腳便有雨。 剛來宜蘭那年,入冬之後,接連下了39天雨,「蘭雨」真是名不虛傳,但也讓我這個熱愛陽光的人很不適應,在在考驗移居蘭陽的決心。那段日子裡,不知乾爽的衣物為何物,晾曬在室內的衣服,只能說從濕衣到潮衣,除濕機就好像小蝦米拚鬥大鯨魚;沒機會穿的皮鞋變色發霉,木製家具點綴著一坨一坨的霉斑,牆壁冒汗爬著水紋;孩子流鼻水、打噴嚏、皮膚癢,人都要發霉了。學校一放假就趕快上路,去哪裡?避雨,哪裡都好,陽光是奢侈的享受。 很多人不知道宜蘭稻作只有一期,春耕夏收,收割之後撒田菁種綠肥,耕鋤田菁和再生稻之後,田裡就開始蓄水防雜草。水汪汪的田,代表的是休耕,為什麼不耕,因為雨水太多,稻子種下去,天氣沒辦法配合。
宜蘭稻作只有一期,水汪汪的田,代表的是休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插秧之後,稻子的成長過程,依序大致區分為三個時期:營養生長期、生殖生長期、成熟期。營養生長期後期,為了讓稻子停止無效分蘗,必須放乾曬田;生殖生長期後期的抽穗期,前後大約10天,正是稻子頴花授粉的時候,雨打就亂了好事;到了成熟期,稻穀裡開始「灌漿」,從乳熟、糊熟到黃熟,從米漿到米粒,收割前也不適合雨來攪局。對照宜蘭的天氣型態,霜降、立冬之後,雨就開始連綿落下,二期稻作從抽穗開花到黃熟收割,都面臨雨水過多的風險,除了農藥、肥料的流失,為了不要事倍功半,甚至做白工,休耕是不得不然。 曾經參加農改場辦的「有機米栽培管理班」,除了來自東部宜蘭、花蓮,還有從西部苗栗、雲林來的農友,耕作面積從不到一公頃,到20、30公頃,甚至70公頃,閒聊時大家很關心彼此的耕作狀況,當然也會比較產量。宜蘭的農友說,大約12刈(註)左右,花蓮的農友說,大概17、18刈,苗栗的農友說,16刈跑不掉,而雲林的農友說,超過20刈,沒聽錯?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我這個只有7刈多的小農敬陪末座,自嘆弗如。高產量,當然少不了農藥、肥料,但是如果老天不賞臉,沒有天氣配合,投入再多也是枉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雨。南台灣的溫暖陽光,北台灣的淒風苦雨,「南北差異」又多了一樁例證吧! 趁著農閒,陪孩子騎腳踏車從台東到花蓮,沿途經過關山、池上、富里、玉里,田裡正放乾準備收割,看著滿眼金黃的稻穗,滿眼綠油油的稻禾,這是腿酸皮破之餘,振奮精神的動力。可是想到別人還有農忙,我卻在路上數算還有幾公里踩踏路程,心裡難免有幾分羨慕。 休耕,農人無用武之地,期待明年開春,活動冬眠的筋骨,下田做一條好漢。 (註)刈:剛收割的稻穀,載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散斗」,收割機直接將稻穀洩至貨車後斗,不分裝整車載走;一種用「太空包」分裝,每袋大約容納一千台斤的稻穀,這樣一袋稱作一「刈」。 ※延伸閱讀》
‧好好務農、好好吃飯,就是美好人生的奧義!
‧興大博士生從農 大膽、愛做夢、有行動力
‧水田生態環境介紹
稻田裡的「花粉Ⅱ」

2013/12/06
【冬山阿明╱自耕農】 雲門舞集四十週年,林懷民的新作《稻禾》首演,在全台八個地方同步轉播,羅東文化工場也是其中之一。冷風吹拂,頗有涼意,但這場文藝盛事仍然吸引不少觀眾的熱情參與,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幾乎坐滿戶外的場地。 《稻禾》舞碼分成八個段落:泥土、風、花粉Ⅰ、花粉Ⅱ、日光、穀實、火、水。其中「花粉Ⅱ」的男女雙人舞,舞者穿著近似膚色的緊身衣,在稻穗的特寫影像前,跳起一段無盡纏綿的生之慾。 從腳尖的輕觸開始,一陣悸動引燃身體的火花,肌膚一寸一寸拉近,勾纏、擁抱、撫貼、交織,耗盡生命的力量,須臾不離,舞者的呼吸聲,身體的波濤起伏,像潮水一波波湧上,纏綿好像是世界的最後一刻。黑暗中看不見臉紅耳熱,寒風中聽不到心跳兩百、熱血澎湃,觀眾正襟危坐,不敢露出蛛絲馬跡,只有看穿國王新衣的孩子打破寂靜:「媽媽,好限制級!好限制級!」
雲門舞集新作「稻禾」一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段舞應該不到十分鐘,我卻好像經歷了生生世世,好像經歷了《牡丹亭》裡「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的那種愛情。 到底田裡的舞是怎麼跳的呢? 太陽出來之後,溫暖帶進田裡,雄蕊花絲吸飽了水,從穎花裡挺立,花絲上滿是花粉的花藥摩擦過雌蕊柱頭,就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這叫做「自花授粉」。沒人看過這段「天雷勾動地火」的過程,如果有一天人類技術成熟,能夠用超微鏡頭拍下這段畫面,我相信一定比舞臺上的表演更刺激精彩。授粉後,雄蕊花絲繼續伸長,穿出青青的穎花之外,這時花粉已經用盡,只剩下空包花藥挺立著,在陽光和風裡展現雄姿,詠嘆愛情的美好,聽不出他們在唱什麼,但看著他們搖曳在風中的陶醉樣,很難不感受到他們的幸福,雖然幸福只維持了短短一、二個小時。 「花粉Ⅱ」的配樂---聖桑的無言歌〈夜鶯與玫瑰〉,取材自王爾德的童話(註): 獻上一朵紅玫瑰,就可以和心儀的教授女兒共舞,可是年輕的學生遍尋花園,找不到「愛情的貢品」,神傷落淚:「想不到幸福就繫在這麼細小的事情上面!我讀過了那些聰明人寫過的東西,一切學問的秘密我都知道了,可是因為少了一朵紅玫瑰,我的生活就變成很不幸的了。」 每夜謳歌愛情的夜鶯,為了不讓她眼中的忠實情人受苦,在寒冷的夜裡用心血染紅了玫瑰,讓年輕的學生摘下送給愛人。但是,血染的玫瑰終究比不過上等珠寶,教授的女兒拒絕了年輕的學生,夜鶯死在高高的青草叢裡,玫瑰被丟到街上,被車輪輾過。 這隻謳歌愛情的夜鶯,讓我想起《白蛇傳》裡的青蛇,想起《杜蘭朵公主》裡的柳兒,夜鶯至死仍歌頌「由死來完成的愛,在墳墓裡永遠不朽的愛」,但卻好像更嘲諷了人世間愛情的荒謬、無稽。 回到田裡。 授粉之後,穎花閉合,雄蕊花絲仍然露出在內外稃之外,風吹日曬,意氣風發不了多久就萎縮、垂頭喪氣,從乳白轉為枯黃,逐漸乾癟,然後---凋落。稻子成熟期,稻穀從青穎逐漸黃熟,稻穗在風中微笑招展,可是低頭看看田土上,乾癟的花藥像細雪般撒滿一地:壯烈的沙場,橫陳遍野的陽具,失敗的花粉,戰敗的精蟲,多少的風光都躺下了,多少的謳歌都枯萎了。 原來,愛情到頭來也是無常!無常!無常! (註):〈夜鶯與玫瑰〉故事內容,取自巴金譯文,但巴金譯為〈夜鶯與薔薇〉。


農夫的基因

2013/09/13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冬山阿明╱自耕農】 或許你正做著「上班打卡,下班責任」賣肝的工作,或許你正滑著手機開著今天第五場的會議,或許你正喝著保利達加咖啡儲備明天的力氣。不管你現在是敲著鍵盤的「鍵人」,還是滑著觸控面板的「觸生」,回溯兩代以前,你的阿公、你的爺爺很可能都是農夫,越是往上溯源,祖先是農夫的比率越高,我們之間絕大部份的人,身上都帶著農人的基因。 我的爺爺是個農夫,種田、養豬、做酒、賣柴,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辛苦賺了錢就買地,買了地還是種田、養豬、做酒、賣柴,家裡人丁不足,請了長工來幫忙,農活越做越多,農地越做越大。做農的本分卻沒有給他帶來好運道,共產黨來了,吃了不少苦頭但保住了命,可是到了超英趕美的「大躍進」時期,他卻活活餓死。 當時他只有一個兒子,他供養兒子到城裡讀書,期盼下一代翻身,離開農家的苦日子。兒子還算是塊讀書的料,沒讓家裡擔心,但是戰爭的火苗引燃了十幾歲青年的熱血,上戰場抵禦外侮是年輕人的理想,這讓兒子的父親非常擔心,老遠從鄉下趕來勸阻,但是兒子已經早一步考取軍校,後來他想出用婚約綁住兒子,提早成親希望留人留後,但是辦完婚事,兒子還是帶著父親的相片離家走了,這一次出門就沒能回頭,再相聚已是白髮老人淚眼對孤墳。 這個兒子、我的父親,當我小的時候,他會訓誡孩子:「不好好念書,將來就去放牛、種田。」對照同學裡放牛的孩子,總是赤腳來上課,儀容檢查常常被罰站,便當裡很少見到肉,有個荷包蛋就很不錯,在我小小的心靈裡,放牛、種田好像成了窮苦人家的代名詞。但是當放學走路回家時,放牛的孩子願意讓我們坐他爸爸的牛車,當阿兵哥到他家庄頭割稻,他帶著我們從這家吃到那家,我們都好羨慕。數十年後,同學會上見到放牛的孩子,田沒有了但卻多了十幾棟房子,身旁也多了漂亮的「秘書」。後來我忘了問父親,如果真要放牛、種田,我們家哪來的田?哪來的牛? 為了不要放牛、種田,我好好念書,沒有讓父親失望,但是卻在中年之後下田耕作,這應該遠超乎父親的想像,他沒有來得及問我,如果早知如此,何苦念那麼多書?如果早知如此,就該早早去放牛。成為小稻農後,我發現許多好好念書的人都做了農夫,或許是嚮往鄉間的生活,或許是想讓孩子接觸到土地,或許是不想再為老闆做嫁,或許是看到農村裡的商機,或許是懷著左派憤青的勞動改造想像……。 現在的新農們,和我們阿公、爺爺那一代,做農的心情與環境非常不一樣,這會耕耘出怎樣的農業史呢? 農村正在改變,除了按表操課噴藥、施肥的那一套,也多了友善環境的農法;農產品跨過「體制內」網絡,更公平、更直接面對消費者;農事體驗滿足都會人親近泥土的鄉愁,花錢體驗插秧、割稻成了流行;幫農產品加工行銷,成了表裡兼顧的社會企業;用當地農產在稻田裡辦高檔餐會,饕客趨之若騖;打造有機村,協助新農圓夢,也成為政績贏得選票。 農舍跑得快,還是新農跑得快?這場賽事正在農村拉鋸,勝負難料,但是哪天你內在農人的基因開始作祟,拿起鋤頭讓一塊田開始復耕,農村、農地因為你的加入而有了生機,你就在寫歷史。「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時代已遠,這個時代何妨號召「十萬新農,十萬軍」,實踐一場農村的小革命? 我們田裡見! ※延伸閱讀》
‧彩妝師當農夫回鄉享受天倫樂
‧城市農夫種稻 靠臉書「巡田」


冬眠的小農

2013/11/22
【冬山阿明╱自耕農】 陪遠到的朋友搭車回宜蘭,出了雪隧,水汪汪一片,朋友興奮讚嘆:「哇!水鄉澤國」,但我這個小農卻有不同的感受。 西有雪山山脈屏障,南有中央山脈遮擋,宜蘭的地形就像個東北開口向著西南收攏的束口網,東北季風一起,濕氣、雨水就凝聚在這塊三角形的土地上。秋冬之季往來台北、宜蘭,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台北無雨,一出雪隧就是雨,或者頭城、礁溪無雨,進了宜蘭就有雨,或者宜蘭無雨,進了羅東有雨,或者羅東無雨,進了冬山有雨,甚至冬山無雨,到了我住的山腳便有雨。 剛來宜蘭那年,入冬之後,接連下了39天雨,「蘭雨」真是名不虛傳,但也讓我這個熱愛陽光的人很不適應,在在考驗移居蘭陽的決心。那段日子裡,不知乾爽的衣物為何物,晾曬在室內的衣服,只能說從濕衣到潮衣,除濕機就好像小蝦米拚鬥大鯨魚;沒機會穿的皮鞋變色發霉,木製家具點綴著一坨一坨的霉斑,牆壁冒汗爬著水紋;孩子流鼻水、打噴嚏、皮膚癢,人都要發霉了。學校一放假就趕快上路,去哪裡?避雨,哪裡都好,陽光是奢侈的享受。 很多人不知道宜蘭稻作只有一期,春耕夏收,收割之後撒田菁種綠肥,耕鋤田菁和再生稻之後,田裡就開始蓄水防雜草。水汪汪的田,代表的是休耕,為什麼不耕,因為雨水太多,稻子種下去,天氣沒辦法配合。
宜蘭稻作只有一期,水汪汪的田,代表的是休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插秧之後,稻子的成長過程,依序大致區分為三個時期:營養生長期、生殖生長期、成熟期。營養生長期後期,為了讓稻子停止無效分蘗,必須放乾曬田;生殖生長期後期的抽穗期,前後大約10天,正是稻子頴花授粉的時候,雨打就亂了好事;到了成熟期,稻穀裡開始「灌漿」,從乳熟、糊熟到黃熟,從米漿到米粒,收割前也不適合雨來攪局。對照宜蘭的天氣型態,霜降、立冬之後,雨就開始連綿落下,二期稻作從抽穗開花到黃熟收割,都面臨雨水過多的風險,除了農藥、肥料的流失,為了不要事倍功半,甚至做白工,休耕是不得不然。 曾經參加農改場辦的「有機米栽培管理班」,除了來自東部宜蘭、花蓮,還有從西部苗栗、雲林來的農友,耕作面積從不到一公頃,到20、30公頃,甚至70公頃,閒聊時大家很關心彼此的耕作狀況,當然也會比較產量。宜蘭的農友說,大約12刈(註)左右,花蓮的農友說,大概17、18刈,苗栗的農友說,16刈跑不掉,而雲林的農友說,超過20刈,沒聽錯?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我這個只有7刈多的小農敬陪末座,自嘆弗如。高產量,當然少不了農藥、肥料,但是如果老天不賞臉,沒有天氣配合,投入再多也是枉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雨。南台灣的溫暖陽光,北台灣的淒風苦雨,「南北差異」又多了一樁例證吧! 趁著農閒,陪孩子騎腳踏車從台東到花蓮,沿途經過關山、池上、富里、玉里,田裡正放乾準備收割,看著滿眼金黃的稻穗,滿眼綠油油的稻禾,這是腿酸皮破之餘,振奮精神的動力。可是想到別人還有農忙,我卻在路上數算還有幾公里踩踏路程,心裡難免有幾分羨慕。 休耕,農人無用武之地,期待明年開春,活動冬眠的筋骨,下田做一條好漢。 (註)刈:剛收割的稻穀,載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散斗」,收割機直接將稻穀洩至貨車後斗,不分裝整車載走;一種用「太空包」分裝,每袋大約容納一千台斤的稻穀,這樣一袋稱作一「刈」。 ※延伸閱讀》
‧好好務農、好好吃飯,就是美好人生的奧義!
‧興大博士生從農 大膽、愛做夢、有行動力
‧水田生態環境介紹



高中畢業,可以做什麼?

2013/12/20
【冬山阿明╱自耕農】 有個高中男生,畢業典禮之前都在便利商店打工,他課業成績不理想,對讀書也沒有興趣,他不想讀大學,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也吸引不了他,所以高中畢業後打算繼續靠打工自力更生。雖然他知道這樣很消極,周遭的人也勸他要為自己的前途多考慮,但他對幾十年後的「將來」完全沒有真實感,他不想自尋煩惱,走一步算一步。 這是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的小說《哪啊哪啊神去村》裡的主角,一個高中畢業的都會青年,在老師和父母的設計下,被送進了深山裡伐木的村子當培訓生,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便利商店、沒有餐廳、沒有百貨公司,交通不便、車站又遠,想逃都難。這個年輕人剛開始不喜歡山裡無趣的生活,更不堪腰酸背痛、手上長繭的日子,數度想開溜卻被抓了回去,後來在前輩和東家的指導下,慢慢從勞動和山林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當然也因為山村裡有個他心愛的阿娜達。 這本小說在日本、台灣都很暢銷,我覺得不只是因為小說好看,更反映了這兩個社會裡共通的現實狀況。 「非典型工作」型態當道,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勞動者,不論勞力或勞心,都成了荒原上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族,甚至淪為兼差族、窮忙族、苦勞族、蟻族……,在經濟不景氣的天空下,耳邊不時有聲音告訴你「先求有、再求好」,但是勞動條件不斷下滑,物價、地價卻節節攀升,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年輕人看了都怕,誰能想像、敢想像幾十年後的「將來」? 小說是一種救贖,讓我們敢作夢。 三浦紫苑在「給台灣讀者的話」裡提到,日本林業長期以來呈現衰退現象,但是近年來從事山林工作的年輕人漸漸增多了。這跟台灣也很像,農村的年輕面孔這些年也慢慢多了起來,很多人想通了,與其在職場上被糟蹋,不如到土地裡重新認識自己的能耐,但有趣的是這幾年我發現,能夠留下來而且越做越好的人,巾幗多於鬚眉。 「妳們真的會做田嗎?」
「那麼年輕,做得來嗎?做田很辛苦呢!」
「做那麼擴(大),你們自己有農機嗎?」
「種那麼多,不繳公糧,米銷得出去嗎?」
「沒農機,請人做,這樣划得來嗎?」 這是一群後中年男子,對幾位近卅歲女農的調侃,但是我打包票,這幾個女生耕作的面積都比我大,賣米的本事也比我強,連碾米廠的老闆都要我向她們看齊。力氣不夠沒關係,旁邊勇武的大哥、歐几桑,雖然嘴裡碎碎念,但邊念邊動手幫忙;人生地不熟也沒關係,幾罐啤酒、一包煙,幾句讚美、幾句拜託,老大哥用心賣力,想方設法幫忙解決問題;再不然網路一號召,一票娘子軍下田補秧、除草,天下無難事。 環顧其他在場的小農,就剩下像我這樣尷尬中年的「半老農」,怎麼會這樣?年輕男生跑到哪裡去了?是不是嫌做農沒出息?還是瞻前顧後想著自己的未來?還是爸爸交代、媽媽擔心,讓他不敢作夢? 曾經有幾個農學院的男學生,因為學分需要,到我田裡實習,看著他們為了要不要換鞋或赤足下田,放不下、提不起,顯得拖泥帶水,相對於這群近卅歲女子的農村生力軍,我不禁感嘆「男兒當自強」!或許在女性沒有了包袱、羈絆之後,真正該解放的是這個社會裡放不開的男人吧?
賴青松在宜蘭務農10年,穀東遍布全台,他不但種出好吃的青松米,也為許多年輕人種出從農夢。
※延伸閱讀》
‧非典型就業下的「窮忙年代」
‧全台四分之一勞工 工資不到1萬9
‧農青之,不願面對的殘酷真相。
‧賴青松:丟掉人生的羅盤,找尋回家的路


農村裡的女農

2013/12/20
【冬山阿明╱自耕農】 有個高中男生,畢業典禮之前都在便利商店打工,他課業成績不理想,對讀書也沒有興趣,他不想讀大學,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也吸引不了他,所以高中畢業後打算繼續靠打工自力更生。雖然他知道這樣很消極,周遭的人也勸他要為自己的前途多考慮,但他對幾十年後的「將來」完全沒有真實感,他不想自尋煩惱,走一步算一步。 這是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的小說《哪啊哪啊神去村》裡的主角,一個高中畢業的都會青年,在老師和父母的設計下,被送進了深山裡伐木的村子當培訓生,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便利商店、沒有餐廳、沒有百貨公司,交通不便、車站又遠,想逃都難。這個年輕人剛開始不喜歡山裡無趣的生活,更不堪腰酸背痛、手上長繭的日子,數度想開溜卻被抓了回去,後來在前輩和東家的指導下,慢慢從勞動和山林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當然也因為山村裡有個他心愛的阿娜達。 這本小說在日本、台灣都很暢銷,我覺得不只是因為小說好看,更反映了這兩個社會裡共通的現實狀況。 「非典型工作」型態當道,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勞動者,不論勞力或勞心,都成了荒原上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族,甚至淪為兼差族、窮忙族、苦勞族、蟻族……,在經濟不景氣的天空下,耳邊不時有聲音告訴你「先求有、再求好」,但是勞動條件不斷下滑,物價、地價卻節節攀升,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年輕人看了都怕,誰能想像、敢想像幾十年後的「將來」? 小說是一種救贖,讓我們敢作夢。 三浦紫苑在「給台灣讀者的話」裡提到,日本林業長期以來呈現衰退現象,但是近年來從事山林工作的年輕人漸漸增多了。這跟台灣也很像,農村的年輕面孔這些年也慢慢多了起來,很多人想通了,與其在職場上被糟蹋,不如到土地裡重新認識自己的能耐,但有趣的是這幾年我發現,能夠留下來而且越做越好的人,巾幗多於鬚眉。 「妳們真的會做田嗎?」
「那麼年輕,做得來嗎?做田很辛苦呢!」
「做那麼擴(大),你們自己有農機嗎?」
「種那麼多,不繳公糧,米銷得出去嗎?」
「沒農機,請人做,這樣划得來嗎?」 這是一群後中年男子,對幾位近卅歲女農的調侃,但是我打包票,這幾個女生耕作的面積都比我大,賣米的本事也比我強,連碾米廠的老闆都要我向她們看齊。力氣不夠沒關係,旁邊勇武的大哥、歐几桑,雖然嘴裡碎碎念,但邊念邊動手幫忙;人生地不熟也沒關係,幾罐啤酒、一包煙,幾句讚美、幾句拜託,老大哥用心賣力,想方設法幫忙解決問題;再不然網路一號召,一票娘子軍下田補秧、除草,天下無難事。 環顧其他在場的小農,就剩下像我這樣尷尬中年的「半老農」,怎麼會這樣?年輕男生跑到哪裡去了?是不是嫌做農沒出息?還是瞻前顧後想著自己的未來?還是爸爸交代、媽媽擔心,讓他不敢作夢? 曾經有幾個農學院的男學生,因為學分需要,到我田裡實習,看著他們為了要不要換鞋或赤足下田,放不下、提不起,顯得拖泥帶水,相對於這群近卅歲女子的農村生力軍,我不禁感嘆「男兒當自強」!或許在女性沒有了包袱、羈絆之後,真正該解放的是這個社會裡放不開的男人吧?
孩子對農事都覺得很好玩,常常希望大人能讓他嘗試。
※延伸閱讀》
‧非典型就業下的「窮忙年代」
‧全台四分之一勞工 工資不到1萬9
‧農青之,不願面對的殘酷真相。
老小農與老靈魂

2014/01/03
【冬山阿明╱自耕農】 我這個農業門外漢,進入這道宮牆學會的第一個詞彙,就是「自然農法」,其它還有什麼農法,我一竅不通。我的啟蒙老師是福岡正信,當然,我無緣親身受教於他,而是看了他的著作《一根稻草的革命》。回想起來,我很慶幸從這裡入門,如果不是因為福岡正信的「開導」,我不會這麼大膽,什麼都不懂就撩下去種田,也不會這麼有信心,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好農夫。 《一根稻草的革命》,當時在網路上找得到北京大學翻譯出版的版本(註)。既非科班出身,又無家族傳承,新手農夫、菜鳥稻農,種田初期,我戰戰兢兢想要搞清楚「自然農法」實際怎麼操作。那時覺得真神,怎麼有這麼好的事,不耕田、不施肥、不用農藥、不除草,就可以有很好的收成,閒閒在家坐,自有老天幫我耕作,這麼好康的事,何樂不為! 初讀《一根稻草的革命》,尤其關注耕作的細節,雖然知道不可能依樣畫葫蘆,但總想要在福岡正信的做法上,找到在地實踐的路。 下到田裡,這些在腦袋裡打轉的想法,都變得不切實際而且絆手絆腳,基本的原則都無法實行。首先,「不耕田」(no tilling)省了不少錢,但是田不翻耕整平,就沒有插秧機幫你插秧,因為田土不夠鬆軟,機具容易損傷。除非人工直播,可是要把稻種包裹在黏土丸子裡,製作過程沒有適當的工具幫忙,那就好像手工搓湯圓,幾千人的份量要耗費多少人工? 更何況二期休耕種植田菁綠肥,依規定必須翻鋤,否則地主領不到休耕補助,豈不找我算帳。第一步「不耕田」,破功了。 「不除草」省了好多工,可是台灣亞熱帶的溫溼氣候不比日本,雜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沒關係,試試又何妨。草長還不到半個膝蓋,地主著急關切:「你是種稻還是種草?」「你這樣種,我的田會被你荒掉。」趕緊上陣割草,剛割完地主又來電:「你草留那麼長做什麼?要給蟲躲喔?要給蛇藏嗎?」熬不過耳朵長繭,再次上場割草,這回地主跟在旁邊指點:「你草根不除,要讓它再發嗎?你整天除草就好,你沒這個生命做這款事。」最後,地主受不了我的「陽奉陰違」,直接噴上除草劑,而我也跟那塊田絕緣了。 第二步「不除草」,落得傷心收場。
自然農法的稻田,與雜草共存。
接下來,只剩下不用藥、不施肥,選擇耐病蟲害,比較「野性」的稻米品種,做起來阻力比較少。但還是有地主會抱怨:「你都不撒肥,稻子要吃什麼?你這樣種幾年,我田裡的肥都被你吃光光了。」所以有些田就必須撒米糠當作基肥,做給地主看,讓他知道我沒有虧待他的田,這樣才能繼續租下去。 我完全不懷疑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可以獲得比慣行農法更好的收成,我這幾年在一塊田裡實驗不用藥也完全不施肥的方式,雖然收成只有其他田區的六成,但我認為那是因為採用「半吊子」的自然農法,或者說是「折衷」的自然農法,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是自然農法。 在《一根稻草的革命》裡,福岡正信絮絮叨叨說了一堆很不科學的「說教」,我可以感受到他內在的憤怒與焦慮,甚至常常覺得他幫我「出了一口氣」。他在書裡也提到為甚麼自然農法沒有普及的原因,從他的年代到現在,狀況沒有改變,即便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地浮出檯面,一段時日後,仍然在體制裡「解決」了,生產、耕作的環境沒有變,掌控消費的層層關卡也屹立不搖,那塊遮住我們左眼的板子,現在移到了右眼上,我們就以為看見了。 接連濕冷侵骨的日子,讓我這個老小農也不堪負荷,寒冬何時走?讀著《一根稻草的革命》,一杯熱茶,一個老朋友,一個老靈魂,我們相談甚歡。 (註)《一根稻草的革命》正式繁體中文版,由王俊秀老師翻譯,綠色陣線協會出版。


不要輸給米蟲

2014/01/16
【冬山阿明╱自耕農】 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砂,你的眼裡容得下幾隻米蟲? 我跟米蟲結緣,是從米蟲夢魘開始。我從一分地的愉快小小農,隔年一不小心攬下四分地,豐收只高興了一下下,接著就煩惱穀子的出路,包括烘穀、倉儲、銷路,問題接踵而至,左思右想夜裡輾轉難眠,寤寐之間竟夢到穀子堆在家裡爬滿了米蟲,嚇出一身冷汗,好恐怖! 認真吃飯的朋友們一路陪伴,這些年米都有了歸宿,米蟲夢魘早已遠離,但米蟲從未消失。
「米長蟲了,怎麼辦?怎麼辦?」外食了好一陣子的朋友,受不了每天帶著孩子逐餐廳而食的煩累,突然想起未開封也未冷藏的糙米,想要好好在家做飯,卻意外亂了方寸,慌張地急急來電。 「你的米怎麼會長米蟲?萬一吃進肚子裡會不會怎樣?」有人帶點責怪的語氣質問我。「外面賣的米都可以放半年,你是不是要考慮真空包裝?」剛開始自產自銷,聽到這些話,心裡有委屈,有氣憤,覺得嫁出去的孩子「所遇非人」,辛苦栽培都白費了,雖然沒有說出口,但腦袋裡閃過OS:「難道你要吃不會長米蟲的米?」我不嫌麻煩,每月統計需求量,然後碾米寄出,不用真空袋,不印上任何油墨,因為小農不是賣場或便利商店,因為食物不是靠包裝來吸引顧客,因為米要趁鮮吃而不是拿來放。 這幾年修行好了些,心裡少了氣,多了點諒解,其實我們都深受廣告購物的習氣影響,沒有米蟲的米,沒有菜蟲的菜,沒有水果的果汁,其來有自。 環境裡從來不是「乾乾淨淨」,細菌與我們共存,稻穀上也從來不是「乾乾淨淨」,米蟲的蟲卵早就在稻穀上,若要眼前清淨,就得人為加工:前期耕作的時候噴藥,後期碾米時除蟲,這不是二選一,而是一加一。在尋找合適碾米廠的過程中,我當場看到有老闆在濾網上噴殺蟲劑,然後轉過身一臉無辜笑著,捧起一把白米跟我說:「這米碾得漂亮吧!」 稻穀就是稻子的果實,就像我們吃的水果水梨、楊桃、鳳梨、蘋果……,都是果樹的果實,我們都知道水果要趁新鮮吃,為甚麼就要求米可以久放呢? 有人做過實驗,把米放進冷凍庫四小時,米蟲的蟲卵就會凍死。但我家吃的米都是放在室溫下,努力加餐飯就是最好的防米蟲方法,有時候存米太多,天氣溼熱,吃飯怠惰,米蟲總是會現身,沒關係,洗米時牠自然會浮現,掏洗掉就好,如果真的看不順眼,那就拿去爆米香,或者再攪成糙米麩,配茶、配牛奶都好,就是別浪費糟蹋了。 挑出米蟲給孩子做觀察,我問孩子:「米蟲喜歡吃白米還是糙米?米蟲先吃米的哪個部份?」孩子回報:「米蟲比較喜歡糙米,因為爬在糙米上的米蟲比較多。米蟲會先吃胚乳,因為比較好吃。」如果把稻殼、米糠、糙米、白米分堆放在室溫下,群聚最多米蟲的是哪堆?你猜對了嗎?答案是米糠。我不得不說米蟲是個美食家,比我們更懂得吃米,這其實是我們該跟米蟲學習的地方。 小時候,生活不充裕,吃飽飯是福氣,搶飯吃是起碼的本事,否則大人就會這樣數落:「吃飯都搶輸,以後怎麼混?」同樣是到這個地球上「混口飯吃」,如果我們不努力吃飯,不認真吃飯,輸給了米蟲,讓米蟲搶先一步,我們該怪自己怠惰,而不是怪米蟲礙眼。 ※延伸閱讀》‧米放久為什麼會生米蟲?
‧長米蟲的米能不能吃?============================================================
作者簡介╱冬山阿明: 半百小農,輾轉於人生之間,讀了點書,看了點世事。擺過地攤,演過舞台劇,拍過紀錄片,拿筆賺過三餐。落戶蘭陽,耕田、撿螺、補秧、挲草,捉摸皇天臉色,傾聽后土吩咐,種稻猶如養小孩,希望種出好穀子,養出好小孩。今年老天賞飯吃是阿明的耕田點滴。





倒退嚕,向前行,你怎麼走?

【冬山阿明╱自耕農】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每個人心裡有一畝田,有人擾亂別人的節奏,有人堅持自己的步伐。孩子,希望你跟著自己的鼓聲走,別抱怨。(圖/【看見台灣】電影劇照,台灣阿布電影公司提供)
這是唐朝布袋和尚的《插秧偈》,借用插秧這件事,比喻修禪,比喻人生。農曆清明前,正是插秧的「旺季」,這首偈就是農事體驗的「流行曲」。 為甚麼要倒退插秧?老農說,這樣秧苗才會插得齊,秧苗插得齊,收割才好辦。但不是每塊田都方方正正,不規則的田怎麼辦?老農說,看著田埂,目視保持相同的距離,秧苗就會插得整齊。 即便是插秧機代勞,仔細看操作方式,也是倒著插秧。手插秧時屁股朝後的姿勢,換成駕駛座,就好像背後長了眼睛,插秧機往前開,秧苗還是倒退插。不管是手插秧還是機器插秧,都是以秧苗為主,如果以排隊來看,秧苗立正站好,看著前面秧苗的後腦勺,這樣就對了。 如果要讓手插秧更清楚、簡單,就搬出老農具「牽輪仔」,滾動的輪子在田裡劃線,每個輪子間隔相同,拖著「牽輪仔」直的滾上線,然後橫的滾上線,田裡就變成了圍棋盤,井然有序,交叉線上的點,就是該插上秧苗的地方。不過,「牽輪仔」其實不好用,老農說,多費一道工劃線,浪費體力、時間,還不如直接用手插秧卡贏。
現在會看到「牽輪仔」出場,都是在農事體驗的場合,大人、小孩擠在田裡找點插秧,有人往前走,有人退著走,有人橫著走,也有人前後左右走,原先劃好的點,最後都埋沒在雜沓的腳印裡,然後田裡此起彼落喊著:「點都不見了!」、「這是原來的線嗎?」、「我跟著前面的秧苗,怎麼後來跟旁邊的秧苗碰在一起?」請來幫忙的老農,在旁邊含笑搖頭,幾釐地,那麼一大群人,攤在田裡的秧苗……遊覽車走後,老農就要花很多功夫收拾殘局,等到收割時,這些人會回來,看見美麗的稻穗,高興地說:「這是我們插的耶!」
我家弟弟這學期的農耕課程,要下田手插秧,老師誇讚他插得有模有樣,哥哥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嘛!」其實我帶他到田裡補秧時,他和同學在田裡追逐,玩起「水榴彈」,雖然補了幾株秧,卻把原先插好的許多秧踩進田裡,我厲聲制止,田裡不是遊樂場,要不然我家的飯碗都被這幾個孫悟空砸了,這是生計,不是遊戲。從此以後,下不為例,幹活就是幹活,願意來幫忙就來,安靜做事,慢慢體悟,不願意下田沒關係,沒插過秧,沒撿過福壽螺,沒割過稻子,童年也不會因此留白。 插完了秧,弟弟的工作本上也寫下了《插秧偈》,我問他懂不懂這首詩的意思,他不理我,只是抱怨有同學插秧時走S形,害其他同學都亂了,我心裡不禁好笑,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 這提醒了我,文章的結尾似乎要講點人生的道理。翻箱倒櫃,搜索枯腸,找到了這段話:
“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
這是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說的。對我而言,每個人心裡有一畝田,有人擾亂別人的節奏,有人堅持自己的步伐,孩子,跟著自己的鼓聲走,不要抱怨!
※延伸閱讀》‧聽自己的鼓聲—論梭羅
‧【回到土地 】龍德米庒插春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