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番茄

番茄到底是蔬菜還是水果?番茄營養素報你知

在深入認識番茄前,肯定要先解開大家心中的萬年疑惑:番茄到底是蔬菜還是水果呢?
實際上,小番茄的營養組成比較接近水果類,而大番茄則是和蔬菜類較相近,所以他們其實是屬於不同的食物類別喔!而小番茄中的糖分會比大番茄多,因此要特別注意小番茄食用量,避免攝取過多糖份。

圖一/番茄是蔬菜還是水果
圖一/番茄是蔬菜還是水果

番茄可以提供人體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礦物質及維他命等營養素,而大、小番茄中的營養素含量略有差異,以小番茄來說,其中的礦物質鉀含量及維他命C含量都較大番茄多。
除了上述提及的營養素外,番茄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植化素 — 「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而番茄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及「茄紅素」都屬於類胡蘿蔔素之一,目前已有多種研究結果顯示其對人體健康有正面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小番茄中的類胡蘿蔔素含量皆較大番茄多。

圖二/番茄中的營養素 & 不同番茄的茄紅素含量
圖二/番茄中的營養素 & 不同番茄的茄紅素含量

番茄因為低熱量又富含多種營養素的特性,除了被減肥族視為減重聖品外,也被多數台灣人認為是養生好食材。

吃番茄的4大好處

番茄,曾在2002年被美國時代雜誌票選為十大優質食物,也在2020哈佛醫學院推薦的十大超級食物榜上有名。到底吃番茄有什麼好處呢?

1. 對抗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
自由基是造成體內氧化壓力的來源,當體內累積過多自由基時,可能導致某些疾病產生。而茄紅素去除自由基的能力分別是維他命E(α-生育酚)和β-胡蘿蔔素的10倍和2倍,且維他命C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也是抗氧化,因此攝取富含維他命C及茄紅素的番茄,可以協助人體清除自由基以減少氧化傷害。

2. 養顏美容
番茄中的維他命C除了可以抗氧化外,還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並協助鐵質吸收,讓我們維持皮膚健康、呈現好氣色。而不管大番茄或小番茄,水分皆占重量的九成以上,補充水分可以增加體內新陳代謝,協助排出代謝廢物,並避免肌膚乾燥。

3. 控制血壓,維持心血管健康
攝取1份(23顆,220g)的聖女小番茄,同時可以補充440mg的鉀,因此聖女小番茄算是高鉀食物(每份可提供>300mg的鉀)。鉀多存在於蔬菜水果類,飲食中攝取適量鉀,可以協助水分和鈉的排出,進而降低血壓。台灣沒有訂定鉀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但美國心臟協會指出每日攝取3500mg的鉀,可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至最低。不過不是人人都適合多吃鉀的!腎臟病患因為腎功能降低,有可能需要限鉀,此時要特別避免攝取高鉀食物(如:番茄)。

4. 其他
有多篇研究指出茄紅素可能有預防前列腺癌的效果,且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及減少身體發炎,並與大腦及骨頭健康有關。雖然上述結論都還需要更多實驗做確認,但不可否認的是番茄中的茄紅素確實是個厲害的植化素,值得更進一步探討它與健康的關係。

番茄應該怎麼吃

「番茄的營養我全都要!」想要完整攝取番茄中的營養素,可以把握以下3個原則:

1.要增加攝取茄紅素,應挑選紅色系番茄,並加熱後食用
茄紅素是讓番茄呈現紅色的主因,因此顏色越紅的番茄就會有更多的茄紅素喔!在烹煮加工前,茄紅素主要以反式的化學結構存在於番茄中,這種結構的茄紅素不利於人體消化吸收,需要藉由熱處理或是其他加工手法改變此結構,增加人體對於茄紅素的生物利用率。另外,烹調的過程也可以破壞番茄細胞壁,幫助茄紅素的釋出。因此想攝取茄紅素,盡量食用烹調過後的紅番茄。

2.搭配油脂,提高類胡蘿蔔素的吸收
因為茄紅素及β-胡蘿蔔素屬於親脂性的類胡蘿蔔素,搭配油脂攝取可以增加這類植化素的吸收。有研究在統整多項實驗結果後指出,食用番茄的加工食品,若想要達到最佳的茄紅素吸收量,至少需要搭配 10 g油脂,而對於沙拉或生鮮番茄等未煮過的狀態,油脂量可能需要到15 g。

3.想要從中攝取維他命C,應食用生鮮小番茄
番茄除了植化素外,維他命C含量也不低。但維他命C對於光、熱很敏感,又易溶於水,因此過度加熱烹調會使其流失。若是想要透過番茄攝取維他命C,可以選擇以生鮮、未加熱過的形式食用。每100g的小番茄含有43.5mg維他命C,因此生食小番茄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雖然聖女小番茄的茄紅素含量較多,但通常不會使用水果入菜,一方面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另一方面又怕水果中的維他命C流失,所以在烹調熱料理時可選擇蔬菜類的大番茄,盡量揀選顏色較紅的,搭配油脂加熱以增加類胡蘿蔔素的吸收。而小番茄則可採用涼拌或飯後水果的形式融入飲食中。如此一來,就可以輕輕鬆鬆把茄紅素、β-胡蘿蔔素及維他命C吃進肚!

高雄美濃、杉林、旗山及六龜等地番茄傳出病蟲害及嚴重裂果,一桶桶番茄被倒入水圳丟棄,災損面積寬廣。立委林岱樺今日邀集農委會人員勘查災情,主張農民田間管理並無不當,要求盡速啟動天然災害現金救助,給予農民實質協助。高市農業局表示,災損認定屬農糧署權責,後續交由相關單位協商及釐清。

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指出,今年8至9月連續高溫,番茄根系吸收養分不足,植株不易開花著果、抗病性變差,更衍生黃化捲葉及銀葉粉蝨病毒蔓延;10月下旬連續降雨又造成裂果,極端氣候導致番茄損失慘重,農民憂心不已。

上月農改場初勘認定農民田間管理不當導致番茄疫病,初步排除與天然災害有關。今早立委林岱樺會同議員朱信強及農會人員前往杉林及美濃田區會勘,防檢局派員會勘,農糧署無人到場。

農民說,番茄栽種成本高,每分地成本多達15萬,栽種番茄20年,從來沒遇過今年這種情況,五分農地幾乎全部報廢,看著農地番茄一株株黃化死掉,快得憂鬱症。

林岱樺指出,氣候變遷及熱化造成大旗山番茄災損嚴重,今天實地會勘發現田間管理完全沒問題,農委會卻不認定為是天然災害,導致農民不能獲得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若改申請「友善環境植物保護資材補助」,兩者金額落差十倍之多,許多農民貸款務農,資材及物料都上漲,農委會應正視氣候變遷屬於天然災害。

農業局副局長鄭清福指出,今天會勘尚未有定論,須由農委會進一步釐清。立委邱議瑩服務處指出,明天上午10點邀請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市長陳其邁及農業局長張清榮等人到場勘災。

番茄裂果嚴重,農民將受損果實丟棄在水圳內。記者徐白櫻/攝影
番茄裂果嚴重,農民將受損果實丟棄在水圳內。記者徐白櫻/攝影
今早立委林岱樺(右一)邀集農委會等相關單位人員會勘,爭取啟動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記者徐白櫻/攝影
今早立委林岱樺(右一)邀集農委會等相關單位人員會勘,爭取啟動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記者徐白櫻/攝影

高雄番茄因近日氣候異常導致裂果嚴重,農民將受損果實集中堆放。記者徐白櫻/翻攝
高雄番茄因近日氣候異常導致裂果嚴重,農民將受損果實集中堆放。記者徐白櫻/翻攝

年氣候異常,高雄美濃、杉林、旗山及六龜等小番茄產地,接連傳出病蟲害及嚴重裂果等情形,高雄市陳其邁會同立委邱議瑩、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今前往美濃勘災。農民嘆「種植番茄多年來,遇上最嚴重的一次災害」且不能只靠補助來維生;青農則盼,相關單位能用科學方法找出原因,並對症下藥,才能永續發展。

今年氣候異常,氣溫偏高,造成高雄美濃、杉林、旗山及六龜等小番茄產地,生產異常接連傳出病蟲害及嚴重裂果等情形,昨天高雄市長陳其邁會同立委邱議瑩、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前往美濃勘災,今中央公告番茄辦理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的好消息,將在明天起到11月21日止,都能讓受災達2成以上的番茄農申請。

農業局統計,高雄番茄種植面積約450公頃,各區種植面積以美濃209公頃最多,其次是阿蓮47公頃、旗山37公頃及杉林34公頃。

因各產區近年陸續反映番茄因9到10月高溫乾旱導致生育異常及生長勢差等現象,受災情況逾2成,經市府向農委會爭取,邀集改良場及農糧署了解高雄番茄災損情形,確認已達現金救助門檻,便立刻向農委會爭取番茄每公頃5萬1千元的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

中央在今天公告,高雄市番茄辦理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從11月11日起至11月21日止,假日也不休息,受理農民申報。

農業局長張清榮提醒,若農民種植番茄且受災損失達2成以上,務必在11月21日前持身分證、印章、農會存款簿及土地所有權狀或土地使用同意書等相關文件,盡速向土地所在區公所申辦現金救助,且假日也照常受理申請。

高雄市美濃區,小番茄種植面積占200公頃。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市美濃區,小番茄種植面積占200公頃。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市長陳其邁昨天前往美濃區小番茄田勘災。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市長陳其邁昨天前往美濃區小番茄田勘災。記者陳弘逸/攝影

農委會美濃高雄市長農民


高雄美濃、杉林等地橙蜜香番茄因氣候影響發生嚴重裂果及落果,受災農民陳情,民進黨立委林岱樺跨區服務,昨天率先邀農政單位會勘,不過同黨立委邱議瑩也關注災損,今天改找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市長陳其邁勘災,一前一後勘災,衍生「割稻尾」風波。

美濃栽種番茄面積約250公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指出,今年8至9月連續高溫,番茄根系吸收養分不足,植株不易開花著果、抗病性變差,衍生黃化捲葉及銀葉粉蝨病毒蔓延。10月下旬連續降雨又造成裂果,極端氣候導致番茄損失慘重,農民憂心不已,其他產區也有類似情況。

林岱樺接獲無黨籍市議員朱信強反映,3日在中央開協調會,農民不滿意捨棄天然災害救助改採「友善環境植物保護資材」方案,兩者金額差十倍之多,林岱樺發文邀農委會派員實地勘查。同時間,邱議瑩在臉書預告,9日要找農委會官員下鄉勘災,消息曝光後,林岱樺原先預計在本月中旬辦理勘災行程提早至昨天,傳出兩人互控「割稻尾」。



綠營立委林岱樺昨跨區邀農政單位會勘,今天同黨立委邱議瑩則找來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陳其邁勘災。

美濃番茄農楊菊蓉說,小番茄正常收成,多半從11月底收成到隔年3、4月,但今年持續高溫,9月中下旬就開始察覺異狀,往年均溫是20幾度上下,但現在溫度仍高居不下,每天盯著氣溫報告都快暈倒。

「種植番茄多年,今年第一次遇到那麼嚴重的狀況」楊菊蓉說,今年的氣候,對番茄生長相當不利,更造成黃化捲葉、裂果,若不立即清除還會引發病蟲害,各種因素也讓收成只剩三成。

高雄青農聯誼會第四屆會長吳星煌說,自身種植番茄逾7年的經驗中,過去損失一成已相當誇張,但今年番茄農損失至少四、五成起跳,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損害,盼政府除了協助農民,更希望能用科學的方式找出原因、解方,才能對症下藥,永續經營,而非靠拿補助維生。

農糧署副主委陳駿季勘災時說,農委會將會盡速做現勘報告,後啟動天然災害公告。另外,這次氣候異常引發的病蟲害問題,跟過往經驗不同,將會在高屏地區設置長期監測點,透過早期監測提供農民對病蟲害反應。

陳其邁說,高雄番茄種植面積約450公頃,其中美濃占200公頃,其他包括,六龜、杉林、路竹等地,天然災害救助定義上是否符合,農委會會做相關檢討,並依相關規定辦理,市府的部分,包括肥料、資材,農業局會給予專案補助,來減輕農民的負擔。

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上午前往美濃區小番茄田勘災。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上午前往美濃區小番茄田勘災。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美濃小番茄農嘆,種植番茄多年,第一次遇到那麼嚴重的損害。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美濃小番茄農嘆,種植番茄多年,第一次遇到那麼嚴重的損害。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市美濃區,小番茄種植面積占200公頃。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市美濃區,小番茄種植面積占200公頃。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上午前往美濃區小番茄田勘災。記者陳弘逸/攝影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文創區

台南在地特色 看「椪餅」變茶具

台南特有的椪餅,化身為茶具,圓潤可愛。
記者修瑞瑩/攝影記者修瑞瑩/攝影
由50位本土設計師共同參與的文創設計展「寶用」,即日起在愛國婦人館展出,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台南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不僅全國第一個文創百貨「林百貨」將在明年元月開幕,文化部主導的台南文創園區也確定由南台科大接手,台南將成為全台文創重鎮。 這項展出是由台南唐草設計公司主辦的「點.心設計展」,今年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今年的主題是「寶用」,即日起到9月22日展出。 唐草設計總監胡佑宗說,今年的主題是希望文創商品能夠結合生活的實用性,此外,也有古語「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意。
安平老宅門前的劍獅,經過巧思改變材質,成為可愛的鑰匙環。
記者修瑞瑩/攝影
展出的設計作品中,許多結合台南在地特色,像是利用台南特有的椪餅形象,製成可愛的茶具,也有Q版化的安平劍獅鑰匙圈,還有取材自台南老屋鐵窗的花藝裝置,及新化街屋形象的文件夾與筆筒,或是像竹筒飯的「米量」,事實上是將台南米以竹筒包裝,每筒只供一天份食用,餐桌上天天都有不同的米可品嘗。 葉澤山表示,唐草對於發展台南文創產業相當有心,利用台南的文化元素,做為創作靈感來源,期待這些文創商品未來都能成為台南最佳的文化伴手禮。 參與開幕的高青開發總經理陳慧姝表示,高青承接林百貨,未來將有機會與唐草合作,共同開發文創商品。 台南文創園區最近由南台科大得標,數位設計學院院長張育銘表示,南台科大預估在前3年投入至少6千萬元經費,未來不僅是一個展示空間,也是文創育成的所在。
【2013/08/23 聯合報】@ http://udn.com/


「多情曾慮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這一首曾翻譯成多國語言、傳唱逾百年的情詩,完全就是近來台灣各界對於兩岸服貿的恐懼與期待的最佳寫照。如何能夠求得一個兩全其美,一方面弭平服貿可能帶來引狼入室之無窮後患的疑慮,一方面又可以落實服貿為台灣產業擴大市場、提升競爭力的承諾,我想即使活佛再世,亦難從此次僵局裡開釋出一條不負正反兩造的雙全法門。
整合經濟與保護主義的拉鋸,就是一場博弈藝術,必須在「捨」與「得」、「進」與「退」之間做出經過精算推演的選擇,才能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成為最後的贏家。而台灣之於服貿,乃至於對其他國際經貿協定的賽局中,過去幾年,在朝野間「不捨不得」又「不進不退」的延宕裡,早已喪失了制敵機先,無論此次服貿前途幾何,台灣在國際競爭中節節落後恐怕是不爭的事實。
上月底,正值服貿爭議全面引爆的風口浪尖,歐洲議會友台小組副主席克萊索—多弗勒(Wolfgang Kreissl-Dorfler),和另一位專攻國際貿易的歐洲議員馬丁(David Martin)應邀來台訪問。由於我去年參加工商協進會的歐洲經貿訪問團時,結識了克萊索-多弗勒,他對於我們將陶瓷這項傳統產業文創化與國際化的成果印象深刻,特別在官定行程之外,前來我的公司參觀,甚至想替我們和歐洲代理商牽線,並承諾會關注推動台灣文創產品進口歐洲的各項優惠減免。
對於國際友人誠意十足的熱心相待,給了我一個靈感,「產業文創化」將是台灣當前勢在必行的努力方向;畢竟,世界上任何一個經貿協定的存在意義,不外乎讓參與國家可以從一個較為透明開放的平台上極大化自身的競爭籌碼,即使台灣缺少這樣的發揮平台,我們還是可以從競爭本質出發,藉由「產業文創化」的同中求異,加強磨礪我們產業及產品的多元性與優異性,以爭取更大的市場與更多的商機,創造台灣製造或是台灣設計的不可取代性,從而扭轉台灣經濟內憂外患的現狀。
「產業文創化」不是昨天才喊出的口號,但是除了幾個零星案例,台灣整體的「產業文創化」還是停留在口號的階段,我們在將文化創意推及至科技、製造、服務及傳產等其他產業的施行,一直欠缺全面性的深耕廣耘。
其實,「文創化」不若想像中的狹隘,所謂文創,不一定要侷限在音樂、詩詞、繪畫等有形的文化呈現,在我的經驗裡,文創就是將「人文」,也就是人的價值極大化的過程,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有了亙古人間的解構建構,我們才創造出這個繽紛多變的大千世界;同樣的,灌注因人而異的觸感、元素與思維,推及到齊整劃一的工業製造或是設計前線,就可以從細微的差異性,放大成一個觸動人心、甚至改變市場生態的成功作品,而唯有創造出這樣的作品,才是讓台灣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無論有沒有區域整合經濟的加持,永遠立於不敗的雙全法。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

劉克襄





老人家九十出頭了。星期六下午拄著拐杖,彎進巷弄,準時走進一家庭式料理的小店,擇一雙人座的小桌用餐。那家店面相當尋常,只是較一般餐飲店乾淨優雅,用餐空間舒適。在菜單內容的標榜則未明顯列出有機、養生之類的名目,只有幾個紅字特別強調:「歡迎回家吃飯」。老人因吞嚥功能退化,吃東西容易嗆到,加上咬合力不佳,因而有不少飲食禁忌。老闆特別準備吃入口即化的鱈魚取代土雞肉。容易塞喉的玉米改成另一道煮得軟爛的茄子。有些葉菜類也特別挑揀,不讓那一盤有太多粗梗。舉凡此類食用細節,老闆都謹記在心,貼心地讓阿公彷彿回家,吃到一份營養豐富的晚餐。老人家受日本教育,講究用餐禮節。吃完後,禮貌的以紙巾遮蓋用過的餐盤。離去前,還會跟老闆道別,似乎在感謝她提供這道餐飲。聽說老人家的子女多半在國外工作或教書,但他身子健朗,走動自如,因而平常生活的照顧泰半自己來。他也跟日本老人一樣,堅持不要外籍看護伴隨。柳川旁邊的運動公園,常可看到他活動的身影。老人家在附近街坊,固定有幾家食用的餐廳。唯星期六下午,一定走進這間小店。因為此店周末才有晚餐。周一到周五,只從中午提供便餐到下午四點。為什麼營業時間如此短,或許這就是某種台中人的生活價值。老闆還要回大肚,希望有更多時間幫忙母親料理農事。老闆也相當重視食安。她和一位幫手都對味精敏感。吃了有化學味素的菜飯,嘴角立即紅腫,難過好幾日。因而絕不隨便到外頭用餐,自己煮菜同樣不添加。偏偏外面的餐飲不用的很少。她炒煮的蔬菜,主要是自家栽種的為多。店裡的雞肉和蛋,幾乎是母親飼養長大的雞,避開了抗生素,以及餵食不好飼料的問題。或許是這個因由,阿公才會鍾情於此。這一家庭式餐廳開設在隱密的巷弄裡不過一年,還甚少人知,網路也沒資訊。主要客源是周遭退休的銀髮族,而且是常客,一般年輕人並不易接受這種清淡的食譜。老闆把小時在農村長大吃到的家庭料理,做成這一家餐廳的內容。堅持自己的工作節奏,自己想要吃的才會炒煮。以家庭為本位的社區餐廳,應該是未來的主流,才能將食安帶到更好的階段。雖說有外帶,我現在跟阿公一樣,喜歡走進這類雅致空間的店面,享受一頓安心的餐飲。甚至,很想追蹤阿公,看看他平時還去哪幾家。最近在台中市區的巷弄,也到處在尋訪這類家庭式餐飲。我還樂觀的盼望,日後年紀大了,社區周遭能夠出現這一類,考量食安為本位的餐廳。至少三四間,每星期可輪流造訪。我想許多銀髮族恐怕也會期望,生活裡出現這樣合宜的店面。(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十多年前,在台北仁愛路某一長老教會,我安排了系列地方風物課程,跟一群銀髮族長輩共學。有位阿嬤穿著典雅,每次都跟先生端坐在最前排聆聽。有天,她仍準時到來。上課前,從皮包裡取出一本手掌大的破舊筆記本,敬謹地捧到我前面,「老師,這就是我提到的紀念物,請你指教。」原來,上個月我提到百年來在台灣的各種壯遊。阿嬤聽了非常激動,下課後告知,年輕時,她曾有一回中央山脈的探險,還留下筆記。改天,想請我過目。果然,她如約帶來了。我悉心翻開,扉頁寫著;「四十三年度暑期戰門訓練中央山脈探險紀念」。另一頁有張從報紙剪貼下來的泛黃圖片,一位朝氣煥發的女孩仰望遠方。圖片裡的女孩就是眼前七十歲的林美雪女士。那年她十七歲,就讀蘭陽女中,跟其他兩位女同學,因為學校成績優異,又通過嚴格的體能測驗,因而入選救國團舉辦的,從花蓮出發的能高越嶺探險。當時的所謂探險,其實是集體旅行。一九五四年七月下旬,她和一群女生著白襯衫黑褲裙。頭上則戴斗笠,腳套輕便步鞋,再肩著背包,從花蓮出發。路線跟我們現今的橫越相近,從奇萊、檜木、天池到雲海等保線所,再下抵霧社。三天兩夜的縱走,一路都有在地相關單位的支援和陪伴。當時為搭配國家的軍訓政策,年輕學生的各種暑期活動特別受到重視,經常被宣揚,此一縱走因而有記者隨行採訪。她因長相清秀可愛,在登山過程被攝影師相中,拍攝了此一玉照,隨即刊登在新生報頭版,作為女英雄的象徵。那次旅行後,她蒐集了相關的圖像和隊員留言,黏貼在筆記本,此後一直存藏著。最近我再次攀爬能高越嶺路,突然想起了這段往事,進而聯想到她走過前後,發生在這條路上的重要大事。話說一九四三年,花蓮已完成一連串水力發電廠。日治時期這條山道,一度計畫興建輸電線路,跨越中央山脈,將電力送到西部。但開工未幾,日本便戰敗投降。戰後經濟凋敝,越嶺路缺乏維修,直到一九五○年獲得美援,執行東西向輸電計畫。越嶺道路又開始整修,才有了新契機。那年十月起,許多光明背後不曾被記得名字的人,在孫運璿、楊金欉等台電官員帶領下,艱苦地完成第一條線路。一九五三年第二條線路完成時,花蓮和南投分界的能高草原上,已然豎立一座石碑,紀念輸電計劃的完成。那年夏天,十七歲的林美雪經過能高草原,應該會看到此一地標。然畢竟是荳蔻年華,應該不會想到政經大事,可能只是像小白兔,活潑地跳過了這塊草原。但一個半月後,蔣介石在蔣經國陪同下坐轎到此,題了「光被八表」與「利溥民生」,意謂此項輸電工程,將光明帶至八方地表,造福大眾民生。我的課告一段落時,這位雙連幼稚園前園長特別來致謝。順便跟我提及每年歲末,她都要發動勸募,並運送捐贈的物資到中部的原住民山區,幫助當地孩童。我不知,這一義舉是否有受到年輕時探險的啟發,因而深埋下這顆關懷弱勢族群的火種。無論如何,當她手持半世紀前的筆記本,跟我分享時,相信那次的能高越嶺,一定是她這輩子最重要的旅行。夏至了,適逢台電七十周年,用電吃緊之時,謹以此為記。(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作家)



台中早餐風波 劉克襄:我好像變黃安了
劉克襄/為什麼要談早餐
水梯田,聽過嗎? 它是東海岸阿美族港口部落,傳統農耕生活裡最重要的自然地景。只可惜,長年被忽略下,晚近的觀光發展,已少有人提及。 水梯田,不是大家熟知的北部梯田,層層緩降,自然蜿蜒。更非西部平原的稻田,開闊地橫陳。它利用狹促的山坡環境,鏟地整土,一塊比鄰一塊。這一長達廿二公里的稻田風景,從北邊新社以迄南邊靜浦,斷續地夾雜於太平洋和海岸山脈間,綺麗地存在。稻穗成熟時,放眼望去,一片飽暖色澤,部落老人稱為黃金海岸。 它也是台灣最小的田。部落從山脈覓得豐沛水源後,早年的水梯田可從山腳拓墾,一路伸向海邊。每一家族初期擁有的水梯田,因而都呈長條階梯狀。平均寬十公尺,長度則達四五百公尺。只是下一代子孫再分家,每一塊可能都不及三四十坪,遂形成緊密的正方形,如棋盤的存在。 水梯田早在清朝末年即出現,形成自給自足的美麗小世界。除了自己食用,不同的時代多納糧繳稅。八○年代後,部落年輕人覺得種稻辛苦,紛紛往外謀求更好的機會,水梯田才逐漸沒落。 如今水梯田在林務局協助下,雖然只剩一群老人在賣命,但此一人文交織的風景,若大面積復甦,很可能會帶來新的旅遊契機。那不只是,部落可以吃到自己栽種的稻米,或者吸引年輕人回來。更重要的是,以有機或自然栽作,重新復耕的水梯田,正在創造共生共榮的溼地環境。 水梯田還有獨特的美學,鮮為人知。比如,一層層往下的梯田,並非全部是稻米。通常,最接近下方的田地,溼度最高,阿美族人會特別栽作編織用的輪傘草。草莖之下,再栽作釀米酒用的大葉田香。 早年的台稉四號,更是農改場推薦,水梯田獨一無二的品種。植株不高,穀粒瘦小精實。第一期產量豐富兼及穩定,適合在海岸環境生長,截然不同於縱谷的台稉九號或139。如今稱為「海稻米」的特產,就是這種帶有清香,在海浪聲中長大的稻米。 面對東海岸,政府一直積極發展觀光,不斷鼓勵財團企業投資,試圖活絡地方產業。怎奈,這一觀光走向,較少從部落的農耕景觀出發。 過去乏人知曉的水梯田,類似日本人追求的里山環境,合該也是未來東海岸的觀光資源。那一望無垠的遼闊,沒有電線桿和產業道路,在台灣南部都不盡然能邂逅。當我駐足台十一線石梯坪,驚喜地發現,水梯田連接海洋天色的瑰麗。更加深刻感受,部落老人緬懷舊時地景,不願意服輸的期待。 水梯田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或許是外來民宿和旅館經營勢力的進入。大家都喜愛擁有一棟面臨海洋環境的農舍,在其間悠哉生活。沿著台十一線,便有明顯斗大的廣告,教你如何買到合法農地,幾年後再蓋為旅館民宿。 如今一間間歐式建築的亮麗住屋,沿著東海岸聳立,希臘或地中海風情皆有。但不少間的佇立,往往突兀地破壞水梯田的完整性。 水梯田能否再度形成黃金海岸,創造永續的旅遊風景,進而帶動部落成長。政府適時正確的協助,無疑會是關鍵。這個機會還在,但此時若不搶救,恐怕就難以挽回了。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跨年晚會還要辦下去嗎

年底了,各縣市跨年晚會,又要如期地熱鬧展開。影歌星們也紛紛出籠,到處站台表演。許多縣市整年度最大一筆藝文預費,更會集中這最後一天,短短數小時內,像施放煙火般消化殆盡。更誇張的,一年藝文經費加總,甚至都沒這一晚花得多。
晚會當日,到底會有哪些內容,前幾日往往也像金馬獎揭曉的猜測,不斷地透過電視媒體轟炸,告知哪裡有哪些知名歌星赴會,誰是晚會壓軸主角,倒數計時的神祕嘉賓又是誰?還有謝金燕、蔡依林和羅志祥等大牌將如何趕場、何時現身、歌唱曲目為何等,這些影劇人物動態都會是新聞媒體追逐焦點。
台灣經濟成長不斷下修,一年不若一年,我們的歡樂照舊。複製著去年,以及去年的去年,不曾反省要改變現狀。今年甚至擴大舉辦,十二月初就有耶誕節慶,拉長跨年的歡樂氣氛。彷彿這樣快樂地度過,便可洗刷一整年的黯淡。全然無視台灣經濟之衰敗,整體創造力的減弱。
相對於此,對岸經濟繼續維持強勢,卻已有節制。今年八月,大陸中央下達指令,黨政機關舉辦文藝晚會必須嚴加管制。以後不得隨意使用財政資金。更不能以國企資金,邀請演藝人員。訊息一出即清楚告知,以後春晚、七夕、中秋等年節,高價濫請知名歌星或大牌明星站台歪風,不會再出現了。
晚近大陸有任何風吹草動,多少都會左右台灣政策,讓人深感台灣的弱小,缺乏自主能力。習近平宣布此一鐵腕政策,確實讓大陸各省節目收斂許多,就不知是否會在台灣帶來餘震效應?
我反常地期待著,怎奈台灣公部門照表操課,毫不受外來影響,繼續興奮地舉辦。但明年呢,還要複製今年嗎?
每年高價邀請大牌歌星唱幾首歌,吸引大量人潮集聚,真能揚升滿意度?經濟不景氣,難道不能撙節開支,全台集中只辦一二場。日後各縣市輪流舉行,避免有限資源浪費?
我們的藝文活動,莫非每年也只這一天?前些時,看到歌唱銷售排行榜列出,甚少歌星唱片可賣到上萬張。今年書市的藝文類出版,更出現銷售新低,業界不知如何因應接下困局。每年年尾的熱鬧火花,真的只會讓這樣的窘境更加擴大、持續。相對地,很多有志於藝文創作的年輕工作者,待政府伸出援出,給予扶植和演出的機會,偏偏可運用的有限經費,多半投注於少數特定的團體。
文化部或各縣市相關單位,難道不能創新構想,省下每年投擲在跨年的經費,妥善地分配在不同的藝文活動補助,或者推廣藝文教育?譬如推出文化券,鼓勵年輕人購買書籍、參與講座,或者在不同時日,聆聽不同的音樂表演。而不是每年都在等年底,召喚年輕人集聚到廣場,一起倒數計時。
多麼期待,某一縣市父母官具有高度的前瞻視野,願意率先停辦跨年晚會,將此公款挪移到更值得支持的地方,而非這類流行演唱會,一味討好年輕選民。
看看對岸,人家富裕闊綽,還要節制浪費。我們窮得辛酸,卻還要挪出有限預算,繼續迷茫地製造歡樂。
台灣之衰敗,正在由此照見端倪。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被台灣遺忘的地方

台灣最貧窮,也最常被忽略的地方,應該是西海岸雲嘉南一帶的沿海村鎮了。 有些偏遠的山區和鄉野因交通建設落後,資源不足,常獲得企業團體的大力贊助。遇到巨大災變時,甚而獲得長期深耕的奧援,然這一沿海區域始終缺乏關愛。在地人常哀怨自嘲,自己是人口優勢的族群,被照顧的福利,卻遠遠不及原住民和客家族群。
以颱風為例最是明顯。南部山區遇到八八風災,引發舉國矚目。來自各界的關懷和物資源源不斷進去,建設支援常超越實質需要。這裡卻恰恰相反,一回一回颱風的到來,每次都引發海水倒灌,整個家園泡湯。長期鹽化的土地,更無從農耕漁牧。只因習以為常,媒體總以簡單的例行性報導匆匆帶過,外面的人更視而不見。
花東地區如今成為許多人尋找美好家園的所在,有機農園、天然栽作和文創手工商品,一個接一個出現,彷彿一首首悠揚樂章的銜續不斷,在那兒蔚成雅致的旅居風景線。但試問,沿著十七號公路或者旁邊的鄉縣小路漫遊,這樣的居家和民宿有幾?地無三里興,一路看到被海水半淹的墳墓,處處裸露的荒廢磚牆,誰敢來這兒尋找安身立命之地?
除了廟寺金碧恢宏,龐然坐落,它早已半癱瘓,或者中風多時。外面的人不願意到此嘗試過活,在地返鄉就業者同樣稀少得可憐。過去只有汙染嚴重的工廠進駐多年,長期影響地方環境。如今是多數廠商都不願設點,因為根本招募不到工人。少數僅存的職業,不是討海採蚵,便是魚塭養殖等艱辛的工作,連一般衛星城市常見的鐵皮屋工廠都不易見到。
下一代的成長尤其讓人擔心,單親照顧隔代教養的家庭多。青少年升學沒指望,吸毒的比例亦高。同班同學不是警察就是黑道,變成這兒的戲謔語言,卻也充分反映整個教育環境的惡劣。
產業規畫和國土政策更是束手無策,只見紙上作業堆疊如小山。我們繼續看到,原本即班次不多的公車路線悄聲裁併縮減,大馬路上的加油站一間間關閉。便利商店一路寥寥無幾。好不容易經營,試圖創造商機的美好景點,繼續不受主流觀光旅遊的青睞。
它果真無可救藥,唯有坐以待斃嗎?遼闊的貧窮,其實自然環境相對地豐富。隨手舉例如黑面琵鷺、黑腹燕鷗等動物奇觀和鹽田、蚵田等物產風土,並不輸國外美景。透過筏渡接駁、小巴觀光的生態旅遊更是大有可塑性,只是未被好好宣傳實踐。台灣的觀光旅遊要更上層樓,這裡若成功,才是真正的改造。
物產亦然。那無法栽作、鹽化的廢田,廣漠地橫陳,我們或可讓農業單位有更多的栽作實驗,嘗試某些雜糧、旱稻,乃至鹹水稻,或者局部還給雜木林。很多友善土地的栽培,可以在此獲得機會,改造為理想家園。繼而之,讓國土找到復育的機會。
在這裡想要改變現狀,恐怕得懷抱無可救藥的夢想和奉獻的熱情。前往東海岸尋找新家園,相對於此,一點也不遙遠不艱難。這兒才真正需要挑戰。曾是烏腳病的落後地區,並未因烏腳病不在而好轉,它繼續是貧窮之鄉,需要更多外界的奧援。
年輕人想要壯遊,想要志工服務,想要守護家園,初始的實踐也不要望向太遠。我們的旁邊,一塊大量超抽地下水,遼闊的廢耕地帶,一直在等待大家伸出援手。
你注意到了嗎?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台灣需要更多小革命

去年下半,發生好幾樁年輕人輕生的案例,起因竟都是謀職不遂,乾脆以自裁結束寶貴的生命,讓人好生扼腕。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迫使他們在擁有大好青春的歲月裡,悲觀地望不見未來?一邊爬梳這些新聞,不禁想到去年暑夏,有回在宜蘭講演生態旅遊時,遇到了許久未見的女孩。
十多年前,我曾帶領一群孩子在野外自然觀察。八九歲的她常跟姊姊一起前來。小小年紀英眉挺目,乍看該是堅決又充滿自信的孩子。
如今小女孩長大了,跑到這個討論環境議題的場合打招呼,我自是歡喜。只是她家在台北市東區,怎麼一個人跑來這兒?我還沒開口,她已主動告知,「我在宜蘭租了一塊地,正在種稻!」
我心裡大吃一驚,一個小時就讀私立小學的孩子,生活求學幾乎都在台北都心,何以能捨棄便利豐沃的生活,跑到宜蘭來辛苦耕作?再者,她跟小犬年紀相近,可我的孩子還在讀大學,她卻沒在校園。細探之,原來她已辨理休學,放棄了電機系的課業,決定先當農夫,從事有機栽作。
一位弱冠之齡的女生遠離都會,移居到偏遠鄉下務農。哇,這是怎樣的一個決定,她的父母如何捨得?
以前,我見過一位中文系老師的女兒,從學生時代迄今,社會運動無役不與,凡生態環保、古蹟保護或農地徵收等搶救場合都可見其蹤影。母親想要阻止,規勸其好好讀書,她毋寧選擇自己信奉的價值。母親以斷絕其經濟來源要脅,她愈發反抗,愈要走自己的路。
眼前這位跟我走過郊野的女孩,顯然也極欲透過衝撞體制,尋找自己。女孩的雙親政經地位處於上流社會,周遭親友看待下一代,想必也都是望子成龍成鳳,銜續光耀門楣。如今她毅然從城市和校園一併出走,投向友善土地的農業革命。這條孤獨的路,勢必艱苦而曲折。做父母的,想必也要面對挑戰,學習另一回人生的成長。
這是一個年輕少女的壯遊,不是前往遠方,去異地農場打工賺錢,或者當國際志工,而是在島內家園,面對一畝稻田。在農業凋零,積極尋找出路時,她選擇和社會最弱勢的族群站在一起。
其實晚近這類例子還不少,突然間走訪一個鄉間社區,都能邂逅二三位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想要透過在地產業,跟土地直接對話。這種小革命,充滿從基層學習的勇敢和信念。怎奈,一個時代若未形成肯定此一美好價值的氛圍,他或她,終究是少數的星火,難以帶動產業的多樣和平衡。
晚近廿萬左右年輕人失業,無所適從,遊蕩於世。鄉下卻有廣大休耕地,城鎮則有荒廢的龐大屋宅。這些都讓人極度沮喪,更間接告知,我們的土地利用明顯失調。更教人諷刺的是,任憑一些不當的土地徵收發生,最後買空賣空,被財團炒作。這等社會公義的淪陷,更加深年輕一代的挫敗感。
進入職場薪資低,還不打緊,實踐志氣的管道全被堵塞,才是致命的澆熄。經由土地養成,參與新型態農業,或者回到鄉鎮參與社造,過去也較少獲得社會的全面肯定。現有一些政府的青年返鄉計畫,都還是點的呈現,缺乏民間企業的持續贊助。
不景氣的年代,孩子們更需要在島內出走。大家一起來協助下一代吧!請多鼓勵年輕人,不要徘徊、滯留在大城,盲從主流價值。在偏遠的鄉鎮學習,同樣有很多機會,也為下一個年代的自己,做好不一樣的準備。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宜蘭在消失中

以前去宜蘭,最喜歡看大景。好像不管站在哪個角度,都有機會遠眺阡陌交錯、田疇千里的開闊,還有銜接遠山含黛的壯麗。一個人尋常的生活裡,跟土地的關係,總覺得就是要有這樣一幅無可取代的風景,調節人生的起落。
那是身為宜蘭人的驕傲,也是外地人可以分享的幸福。你不一定要長住,但經過時,隱隱然感覺人與自然的和諧還存在著。更因為它不會改變,生命因此萌生了美好家園的希望。
只可惜,這樣的質地近幾年已然走調。
雪隧通車後,生活通學方便了,物產運輸暢通了,城市發展也繁華了。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確實帶來許多效益,經濟成長指數變得亮麗。怎奈可以列出的負面,做為對照的恐怕也不少。其中最嚴重,最讓人痛心的,便是此一地景的消失。
如今若以「看見台灣」的空拍高度,不刻意取景稻穗金黃的時節,或者只捕捉剩餘的幾畝完整水田,這塊錦繡瑰麗的綠色地毯,勢必出現愈來愈多大塊焦灰和蒼白的汙點。
這些黴菌般的汙點,多半是新興農舍。過去以水田為基準,一望無垠的永續地景,在雪隧通車後,大量地成為北台投資客買屋購地的熱門地點。自從二千年中央頒布寬鬆的農地興建農舍辦法後,全國九千多件農舍申請案,有六千多件在宜蘭。尤其是晚近四年,每年有七百多戶的新興農舍,從蘭陽平原冒出。
新興農舍九成以上幾無農用,只是借地養地。許多購買者鑽法律漏洞,巧立名目,讓青綠水稻或菜圃農地變成造景庭園、廢土填倒、水泥停車場。進而導致耕地消失、破碎,農田水圳受到汙染。社區民心也漸受影響,生活價值改變。這些假農舍,對宜蘭的衝擊是多面向的。
其實位於水田中央的現代農舍非常不適合平日起居,不方便就醫,也不適合養老和育幼。如果缺乏務農的樂趣,住在水田中央,猶若住在孤島的荒涼,跟在地人產生疏離感,更是破壞環境的元凶。若要遷居宜蘭,應選擇小村聚落或集合式住宅,人才會有互助,充分體驗淳樸的農村生活。
現行的農地興建農舍政策,確實仍有諸多不夠周延。除了未來盡快修法,政府要亡羊補牢,應該積極宣導居住觀念和農地正義,形成社區的道德意識,更能促發移民者興發在地環保責任的義務。
相對於此,在地方老農逐漸凋零,農地萎縮時,晚近不少年輕農夫願意下鄉租地從事農耕,似乎讓我們看到一點希望。水田地景彷彿也有搶救的機會,還來得及護住共同的景觀。只是他們也常遇到困境,譬如租耕土地常被地主賣掉,必須再換地方耕種。政府或可研商建立租地的機制,藉此保護水田的面積。同時,落實農地農用,全面地嚴謹查緝,違法使用的情形,協助這一波務農運動。
蘭陽平原的郊野不只具有保育生態環境、維護人文歷史,或者帶來永續生產的功用。遼遠綺麗的鄉村風景,還能帶來永續的療癒效果。它是無上生活美學的價值,世世代代共有共享的財富。
此一景觀自治條例早就該積極規範,不能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我們享受景觀的權利非但不能被剝奪,日後更該興發公民運動,提出法律控訴,爭取這個遠眺的空間。這不是宜蘭人應該的覺醒,也是台灣其它地方都要努力爭取的。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舒國治/鄉下 是我玩宜蘭的主題

宜蘭予我最大的吸引力,是風景。而此風景之最核心內容,我認為是一個叫「鄉下」的東西。以前,我認識的宜蘭,是鄉下的宜蘭。幾十年前,自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拐將要下宜蘭時,眼下所見的蘭陽平原,全是稻田。那時房子皆矮矮的,尖的屋頂比比皆是。所謂鄉下風景,先說稻田。眺看大片的田,是最習常的風景,永遠也不會膩。觀看田,最好移動的看,這發展出觀賞宜蘭不妨是水平式移動的來看。於是宜蘭的鄉間道路阡陌縱橫下都是極珍貴可喜的路徑,幾乎就是天成的電影攝影軌道似的。這在早前它們還只是零星細窄田埂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那時只能定點眺看,如今大可以移動滑看。前者如同靜照,後者可同電影。後來廣建了堤防,這些堤防亦提供了水平移動的極多風景。不僅騎自行車的人可滑行欣賞,慢跑的人可緩緩流目約略眺賞,溜狗的人可以左看右望的觀賞,而在堤下的人亦可欣賞堤上的人或樹之剪影。堤防的風景,太多太多,晨曦與夕陽,亦有極多變幻。堤防,是宜蘭極特別的風景資產,雖然堤防之設建有其先天上人與水相頑抗的極多辛酸不得已之處。另就是村莊,村莊是田野開闊下最好的歇停點。村莊若太大,則就看不出風景;宜蘭有一特點,便是村莊小。此於土人的恆產言,可稱窮僻;然於外地過客的眼神賞視言,則不啻是一種得天獨厚。村家三五之數,而屋前小塘,屋後竹叢,此種風景,最是療目,也最是養心。而村口有大樹一株,這種風景最經典。蘭城橋向南跨過大礁溪,路邊一棵百年茄苳樹,這教人行路至此有一種親切敦睦的「即要入村」之感。樹旁一條曲路,似蜿蜒要通往村莊,進入所謂「阿蘭城」。我去宜蘭,皆迫不及待要奔往鄉下…在市鎮裏,如宜蘭市的北館市場、南館市場,我走進去,各攤看過去,倘在新竹或嘉義或台南的市場,我會很有耐心的逛下去,然在宜蘭,我想急著離開,去往城外的鄉下。可是我在新竹、台南,竟不怎麼想及鄉下。可見宜蘭鄉下於我的吸引力。羅東運動公園,很棒的地方;宜蘭運動公園也是,然那皆不是鄉下,我沒法留在那兒不動。宜蘭市內靜靜散步,西關廟去過,楊士芳紀念林園亦參觀了,岳飛廟亦去了,左近頗有舊時老日子緩緩光景,原可以好好徜徉一陣,再行至「社福館」,見慶和橋已在望,知道宜蘭河就在前面。這一當兒,完全不想留在城裡,居然迫不及待想要跨河到鄉下去。結果一過河,便是「金同春圳」,圳水清澈,淙淙而流,源源不絕,見了此景,已然心曠神怡,倘更有老嫗在岸邊洗衣,更是活脫脫「農家樂」三字的最經典註腳矣。神農路向南,一走完,便成了進士路,這便是進士里,隨即就進入了鄉間,田野出現了,景也開闊了,房子也少了。哇,原來我要的是這個。清朝的「蘭陽八景」,像「北關海潮」啦,或「五峰瀑布」啦,或「武荖林泉」之類,堪稱經典之景,已是招牌式或地標式的美學範例,與我所說的村家鄉景不是同一回事。我更懷念此類村家鄉景,就像童時赤腳踏上田埂、經過樹叢、撥開竹縫、來到小河邊玩水或抓魚,而眼簾猶能收攝到渡頭邊的小船與樹幹上繞綁著懶洋洋的細殘纜繩那種鄉村破敗景意,然那就是全世界原本盡皆得有的馬克吐溫「頑童流浪記」的場景,卻如今全世界都視為極度珍貴罕見的情狀。你且去看,「北關海潮」、「五峰瀑布」一百年來猶自存在,然我說的「宜蘭鄉下」卻一點一點的在消失改觀中。噫,一個不留神,或許十年廿年便消失殆盡矣。(作者為作家)



劉克襄/八個孩子的下一堂課

暑假將盡,要開學了,我突然想起上學期的最後一堂課。學期末時,我收到一封來自神木村的信,決定前往那裡,參加八位小學生的畢業典禮。神木村以前有兩所小學。兩年前,神木國小因為土石流威脅,早已廢校,也廢村了。隆華國小則在八八風災時摧毀,如今重建,還有四十幾位學生。邀請我的老師完全不識,只嘗試在部落格留言,希望我去那兒致詞,講些鼓舞的話。她大概沒想到,咱二話不說便答應了。我和學校無淵源,為何會慨然允諾?很可能是提到,神木村。這個地名一出現,相信多數人都會聯想到遙遠的土石流災區,一下大雨就必須趕快撤離的環境。老師在回信中客氣告知,最後會留半小時,希望我這位遠到的貴賓講些祝福之語。短短卅分鐘,要跟八位孩子講什麼好呢?我一直猶疑未決,很希望在半路中獲得些靈感。出發那天,從台北南下,晚間投宿水里。曾在那兒執教的民宿主人告知,政府在山下提供了不錯的永久屋,讓神木村民搬遷下來,但他們不領情。山下工作機會不多,不少人寧可回到土石流隨時威脅的山區,繼續耕作山林,種植番茄、彩椒等作物。一清早,我在水里員林客運站等候,站牌前早已集聚了許多阿公阿婆。老人們大致可分成兩種,有一團是中部城市來的,都退休多年,拎著簡易的袋子和背包,準備到東埔洗溫泉。還有一半是在地老人,衣著明顯簡單素樸。他們攜帶著購買的家用物件、市場獸肉,或者是藥品,正要回家。排隊時,在地老人看到搭乘者愈來愈多,害怕無座位,趕緊在入口處,用各種物品占位置。前往旅遊的老人們,只好跟在物品後排隊。一位在地阿婆買了四罐清潔劑,拿不動,拜託我待會兒上車時幫忙提。結果來了一輛小巴,一半老人被迫佇立。我最後一位上去,坐下的都是年歲較大的阿公阿嬤。接近郡坑時,那位阿婆又要我幫她拿清潔劑下車。我先拎下車,一隻土狗搖尾巴靠過來。阿婆一出門,土狗就在站牌,等候她回來。我一路站到同富下車,有位家長開了貨車前來接駁。半途,這位家長順便去耕地,辨理農產出貨的簽收。一些農民正忙著搬運果物,幾隻小狗在倉庫裡面玩耍。輾轉到學校後,兩名中一中學弟接我進去。七年了,他們一代承傳一代,都來此偏鄉志工服務,跟這兒的師生建立良好的友誼。今天他們特別上山,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不知為何,聊到了荒廢的神木國小時,意外提及留在學校操場上的最後壁畫。兩年前,最後撤校的壁畫,畫了五個學生、六位師長,還有兩隻狗。沒有學校,村子會失去重心,它是整個村子的實質寄託。神木國小已撤退,重建的隆華是最後機會。老師們都在努力照顧孩子,試圖留住學校,不希望它消失。但沒人有把握,下一次的颱風會帶來什麼災難。他們只能把握當下,繼續陪伴。或許是這樣的心情吧!畢業典禮時,所有村人都來參加,把它視為村子的嘉年華會。整個村子的命運休戚與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希望。面對生活環境的艱困,這些天真的山地孩子,彷彿不能有太多遠大的理想,包括選擇和機會。講什麼勵志的話,也都過於遙遠。一路的見聞,我恍然有所體悟。最後決定,分享一個人和狗彼此溫馨照顧的故事。只盼孩子們快樂地成長,因為那是最接近他們的事。(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不一樣的跨年
今年的跨年,各縣市還會是如常,以施放煙火和知名歌星表演的嘉年華形式度過嗎?去年在花蓮豐田,有一群少年辦了場別開生面的盛宴,經由媒體報導,受到許多好評。他們獲得激勵後,今年早早就決定深化這個活動,除了改善上回的不足,還要更加緊密地連結在地生活。當時,他們係因村裡阿婆一句:「好久沒有很多人一起吃飯了…」,有感而發,糾集村人促成一場年底辦桌。參與活動的人各自帶私房菜,當過總舖師的阿婆,雖有帕金森症行動不便,也再度為返鄉家人掌廚。大家一起歡樂聚餐後,再看露天電影。同時,邀素人歌手表演,倒數迎接新年。緊接著,一起到車站前,在他們創辦的二手雜貨舖五味屋過夜。天還未亮,騎單車前往花蓮溪出海口,迎第一道曙光,許新年願望。然後,再回到社區的小學,舉行升旗典禮。今年他們想藉著跨年活動,再次引領年輕學子認識家園。這回宣傳不只是在老家,還要透過網路和臉書,帶出更大的影響行動。他們的跨年有何執行內容呢?此次想聯結農村的傳統信仰。豐田是客家村,過去歲末都有「謝平安」、「收冬戲」的傳統。「謝平安」是秋季至年末舉辦的慶典,為了感謝神明和土地,給予一年的平安豐收。午時過後,村人會集聚村中大廟,進行隆重的酬謝祭典。晚上則有平安宴,各家會準備一道道佳餚,邀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賞光,感謝一年來的相助。如是一家吃過一家,酒足飯飽後的人們再回到廟前,一起觀看酬神的「收冬戲」,度過熱鬧的一天。此一活動,過去長期受到客委會補助,但傳統儀式難免淪於形式。他們想要再創新,喚起人們對於季節、時序的慎重,同時結合酬謝情感和村落文化,賦予跨年更多的意義。跨年晚會的施放煙火,常常只是短短幾分鐘的絢爛,難免有虛耗錢財之虞。他們向社區的長輩請益,學習如何製作竹砲,取代煙火。年底前,他們會上山去找適合的老竹,將其砍伐,帶下山來。再跟老師傅請教,如何手作和施放。為了遠方遊客到來,還會介紹具有生活歷史的旅館和民宿,提供給外地朋友下榻,更深入體驗地方風情。現今的跨年晚會,明顯地缺少和過去的節慶文化呼應,多半是以歌星表演和煙火秀做為主軸。這一流行也不知何時起,竟成為每個縣市必然的儀式。彷彿無此活動,即無政績。若批評浪費公帑,不少官員還會振振有辭,直指跨年晚會可以帶來寬綽的商機,周邊商家甚且蒙受其利。問題是這一短暫快樂,猶若打麻藥,真正獲利的還是少數人,並非全民雨露均沾。若要我建議,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舉辦,藉由廠商贊助是為上策。其他城鎮則應省下大筆經費,進行更有效能的公益活動。豐田的年輕人,自己發想、規畫和設計,尋找更適合的跨年內涵,其實是其他縣市可參考的模式。跨年晚會不一定非得花大錢,舉行嘉年華會。有些地方更適合安靜度過,迎接新的一年。他們的兩次活動,創造了一個飽含地方社區文化,有別於現代跨年的晚會。不論是學生、村人和遠來的遊客,都能在活動中接觸社區風土特色,重新凝聚村落的情感。省下一天的浮華,打造更多美好時日,有識者當朝此方向施展。(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台灣不會加兩元

2015-01-15 02:07:04 聯合報 劉克襄


「凍飲加二元」這是香港街頭餐廳,門口立牌或菜單上,最下一行,經常看到的,也必然看到的一句話。此話何意,直白地說,意即任何飲料大抵溫熱,若要喝冰涼的,唯有加冰塊。此時,都必須再酌收二元。若是更大間的連鎖餐廳,諸如美心、金華之類,為了成品考量,價錢還會更高,變成「加三元」。換算台幣,接近十五元。沒錯!就加這麼幾個冰塊。在台灣,足足可以多買一杯冰冷的泡沫紅茶了。但在台灣,誰敢追加?若有餐廳如此率爾行事,勢必會遭到無情地客訴。說不定,還會有媒體和網路報導,引來軒然大波,最後迫使餐廳老板出來鞠躬道歉。兩地民情差異如此大,當然有其社會生活的不同背景。從台灣的角度,大家必定以為,香港真是不近人情的地方,每個細節都要機關算盡,隨時搶錢。反之,香港人來台灣,看到我們加冰塊居然免費。有些地方吃飯,喝湯添飯還盡情食用。人在外頭遭到如此美好款待經驗,自是驚喜連連。若論大山大海那等田野風情,或世紀奇景,在國際上,台灣未必排得進前端。瑰麗奇景,全地球到處都有,也不一定非得到台灣來。但那不加兩元,卻是台灣才可能出現,而別地不一定會發生的。小小的食物價錢,引發的人情溫暖,比其他事都讓人動容。晚近港人喜愛台灣,這一生活情境,想必是重要關鍵。只是我也聽過異議。有識者或以為,就是這二元的落差,讓人憂疑台灣的遲緩,以及缺乏競爭力。香港在激烈競爭下衍生的錙銖必較,相對於我們的不疾不徐,確實差異甚大。別的不說,再以餐廳為例。香港地狹租金貴,當然要盡其所能的利用每一點時間。君不見,多數餐廳早上賣早點,接著提供午餐,進而下午茶,晚上再一回餐飲營運。若半夜可以改成酒吧,相信都有人會嚐試。老板強調翻桌率,每一時段還非三輪不可。餐桌上,也不會隨便提供任何餐巾紙。若有,每張最好都可以加錢。以前聽說旺角一家賣珍珠奶茶的,一個月房租費高達卅萬台幣,店面比台灣小了許多,卻比台灣還賺。何以如此?因為它不提供客人休息的座位,不用讓人一待二三小時。香港人做事精準,隨時都以金錢估算,甚至是生活快樂,彷彿皆能用數字衡量。相對地,香港人聽聞,台灣的餐廳還有午休時間,簡直不敢相信。前些時,我在香港宣揚台灣旅遊,提到台灣跟香港最微妙的差別在哪裡?半開玩笑地告知,台灣絕不會加兩元,只會續杯免費服務。他們聽了,興奮地鼓掌喝采,看來都心有戚戚焉。你能接受這二元的落差嗎?在香港,一走進茶餐廳,看到「凍飲加二元」的菜單,我極度驚駭,因而更加懷念台灣的待客精神。想想看微熱山丘的服務熱忱,讓你在店裡免費食用一塊四十二元的鳳梨酥,還奉上一杯烏龍茶。這等情境若在香港銅鑼灣出現,會帶來什麼樣的風潮?多麼期待,台灣各地都有這樣友善待客的案例,暖烘烘地鼓舞人心。不要像最近幾處風景區,趁著大陸長假,狠敲陸客的竹槓,帶給人極大的負面印象。不加二元,或許無法量化,做為成本效益的評比。但我又多麼為自己的家園做生意的方式感到驕傲。希望這不加二元的精神永遠,一如奉茶的存在,廣為持續地流傳。這條邁向觀光旅遊的大路,我們才能走得更遠。(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一片烏魚子

2015-02-20 08:32:40 聯合報 劉克襄


日本人將烏魚子跟鵝肝醬、魚子醬,並列為世界三大美食,台灣野生的更被列為上品。只是,野生的愈來愈少,最近在旅途中,因而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情景。暮冬時,我和友人在白沙屯走逛。這座貧困的小村,真正在地生活的人口可能不及三千。若無拱天宮媽祖每年的遶境出巡,相信知道的人更少,經濟愈發蕭條。經過一間三合院老屋時,赫然發現,正廳前垂掛著一個鏤空的籃子,裡面擺著一片烏魚子。我們難以明白,為何只有一片,還以此懸吊方式。此屋祖先堂號內黃堂,故而姓駱。一位長得很可能像作家駱以軍七十歲時模樣的老人家,看到我們指指點點,緩步出來解釋。原來,烏魚子正在風乾,因為怕貓偷吃,故而吊掛在半空。至於為何只有一片,因為冬末了,接近捕烏尾聲。他到港口巡視,只剩下這尾最後捕獲的母烏。買了後,當下即取出魚卵,鹽醃後風乾,其餘部分先行食用。如是一小片巴掌大,大概是二三年生的河口烏。當場議價,便宜得教人咋舌。依我的經驗,若是在台中第二市場,少說可翻三倍。今年冬初起,他零零總總買了五六十條,如上述製作,醃曬了數十片烏魚子成品,自已吃亦販售,賺取零用。緊接著,他獻寶般地,取了一片半月前才處理好的,少說有兩個巴掌大,非常肥厚,六年生的洄游烏,價錢可就不菲。然縱使喊到四五千,內行的人仍會搶著買。只是這一片,他打算過年,兒孫回來時再享用。附近好些人家都以此手路製作,掛在自家門口,等待九降風晾乾,誠為貧窮小漁村的特色。但亦展現此地烏魚愈來愈少,獨獨享受這一片奢華。白沙屯因有漁港,清朝時是此地沿海最早移民屯居的地方,日後才有拱天宮媽祖護守。日治時代海線鐵路還在南邊不遠處設站,直到戰後才沒落。捕烏雖帶來豐厚的財富,但晚近烏魚愈來愈少,出海的人銳減,小村愈形荒涼。以前白沙屯漁港停靠的都是竹筏,當地人從內山取竹材製作,現在都以膠筏取代。當地退潮落差大,往往要走六百五十步,才能讓膠筏下水。因而特別設計車輪,推送出海。若沒輪子,還得辛苦地扛負。傳統捕烏時間,大抵在農曆十月到十二月中旬。駱先生年輕時也是漁民,有回捕到兩千多尾,破了在地紀錄。那時自己的膠筏承受不住,還請其他船來幫忙,但這都是白頭宮女的往事。現在只有一片或兩片,做些小生意。我們把這片買下,當場借用老人家的廚房,以米酒煮煎。誰能想像,在小漁村走逛,竟能買到便宜的野生烏魚子。可惜,忘了帶菜頭和大蒜,只好將就,以斜切角度,大片朵頤。因為才風乾五天,還有點濕度。但駱先生畢竟是處理了幾十年的老師傅,醃漬、整形和日曬都很到位。若非我們貪吃,再曬個三四天,風味想必更醇美。台灣捕烏由北往南,新竹、台中和台南等沿海,迄今仍是大場面。縱算野生烏魚子盛況不再,還有養殖的一片天。多數人恐難想像,只是一片晾在庭院,這等寒酸風景。唯沒落的白沙屯,小村小景亦小食,滿足於此一老天的賞賜。年尾了,在白沙屯,幾戶人家各自懸掛著一片醃曬的烏魚子,明示著野生烏的得來不易。但又何嘗不是反映了街市蕭條,魚獲銳減下,簡單的自得其樂。(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台北一日遊 劉克襄帶柯P這樣玩

2015-02-26 03:27:57 聯合報 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



觀傳局「創造自己城市新玩法」,邀民眾投稿設計台北一日遊路線。作家劉克襄(左起)、觀傳局長簡余晏、大提琴家張正傑與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黃威融出席記者會。 記者黃驛淵/攝影

                               
擺脫「天龍國」汙名,市府觀光傳播局舉辦「創造自己城市新玩法」活動,尋找隱藏版旅遊達人,邀民眾投稿設計台北一日遊路線。作家劉克襄昨推薦「柯P路線」並笑說市長柯文哲第一次走這條路線就展現「白目的力量」。
觀傳局邀劉克襄、大提琴家張正傑與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黃威融等當旅遊達人,推薦台北一日遊路線。劉克襄推薦的「柯P路線」是指中山北路一日小旅行,包括雙連市場、中山站及九條通。劉克襄說,10個月前、柯競選初期,他曾陪柯一起到此路線小旅行,但柯展現「白目的力量」;去雙連市場時說沒去過,原因是「都太太買菜」,陪柯吃魯肉飯也毫無美感,甚至逛周邊文創小店,柯也好奇問「這有人買嗎」,他只好解釋這些店都是港、澳旅客愛店。張正傑以音樂串起台北一日景點,國父紀念館的生命力,像葛利格皮爾金組曲中的「早晨」;逛光復市場、永樂市場,腦海浮現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吉普賽男爵序曲;拜訪龍山寺與行天宮,就如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張正傑說,國家音樂廳有全球唯一東方外觀、4000多根管子的管風琴,現場聽巴赫的D小調管風琴觸技曲最震撼;另推薦去北投或者陽明山泡溫泉,搭配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夜曲。黃威融則推薦「波西米亞式的文青路線」,包括知名咖啡店及書店,像台電大樓站附近的日楞咖啡、紀州庵文學森林、政大書城、微光咖啡、永樂座、海邊的卡夫卡、茉莉書店等。市府觀傳局長簡余晏說,台北非天龍國、台北人非天龍人,投稿獲選有機會得到iPhone6。徵稿至3月19日晚上11點59分止,網址http://www.xinmedia.com/event/2015tpecity_travel/

劉克襄感嘆:三四年級拖垮台灣

2015-03-13 12:17:03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知名作家劉克襄日前在臉書發表「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一文,對台灣過去與現在不同世代遇到的處境發表看法,今天劉克襄又在臉書上指出,他讀到一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的文章,更讓他感動得「久久不能自己」,他認為台灣社會的確需要更多世代對話,「多從另一個角度觀看家園啊!」
這篇文章作者76年次,27歲,高中畢業後考上台北的大學,念書、畢了業、找了份工作,看似自願實為強迫地背上「房租」這綑枷鎖,「年復一年高漲的房價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奢侈遊戲。」七年級生只能比慘?文章中指出,與他同樣年齡時,父母已經有2個小孩,再過5年,他們已可在高雄市買下一間28坪的小公寓;再過13年,他們已湊足頭期款換一棟透天厝。他說七年級生彼此能PK的不是「多好」,而是「多慘」。該作者舉最近的新聞事件為例,「部分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把這些蝸居在台北市、僅僅需要一份剝奪感不那麼強烈的住房的我們,打成過老鼠,」捷運聯開宅住戶,講出要蓋圍牆阻隔社會住宅、或不甘房價下跌要求台北市政府賠償房價損失這些火星人邏輯的話語。「我不知道什麼樣的扭曲腦袋滋養如此邪惡的價值觀,為房價考量至上、為個人利益至上,他們沒有7、8年級生的兒女嗎?」我們這一世代不是不願為住居付出,也不需要房子多奢侈,但請在合理及可負擔範圍內,還給我們這一世代應有的居住正義。劉克襄也說,對照他自己在台工作的孩子找到月領25K的工作,以現今台北的公寓大樓,「恐怕努力了一甲子都還在付頭期款。」因此他反思,三四年級的人應該為現在的現象負起最大責任。看到了劉克襄的PO文,不少網友相當認同他,紛紛表示,「他們晚生了10年,因為投資客,年輕人連頭期款都要不吃不喝好幾年才湊得到」、也有人很不捨說,「我心疼這世代的孩子們,看妳們的留言,我也是久久不能自己的哽咽哭了好久」、「好有感!這世界只是需要再多一點同理心!」、「是啊,一個不能給年輕人希望的社會,是很悲涼的,抱著夢想想做點什麼可是卻一直被剝奪,還有什麼能量去積極實踐夢想呢?」

劉克襄/媽祖難以想像的事

2015-03-21 01:12:51 聯合報 劉克襄

貢寮舊草嶺隧道入口,有一恢宏的戲台。回頭看山腳,卻未見任何廟寺。只有一十來戶的隆林村,前面一座咖啡小屋,外頭杵著兩座米白的遮陽傘。很好奇這戲台何以存在,因而走進小屋探問。小屋裡擺設著一些文學書籍、藝文物品,還有東北角的各種觀光資訊。我瞄到賈平凹和村上春樹的著作,但也看到牆壁上,一面特別磁磚,開頭寫著「隆林紅壇樂捐修建芳名」的字眼,再看對面張貼一紅紙也有不少捐獻者名字的功德錄。我很敏感,莫非這小屋跟戲台有關。正狐疑著,一名高頭大馬的長髮女子,從後頭走出來,害我嚇了一跳。探問她前面為何只有戲台,卻無廟寺?結果她的回答甚是有趣,「我們正在廟中。」原來,此小屋乃一紅壇,每四年媽祖巡行遶境,都到此下榻。小屋有時也是土地公和三界公祭拜的祠堂。一般北台灣山區的紅壇,多半處於封閉狀態,她如何進得此屋,還開起小餐廳呢?此女林孟瑱,乃貢寮在地人。小屋係隆林村四五十人的共有財產。她能承租係經由大多數村民決議認可。但還有一更重要原因,承租者八字要夠重。若無,怎麼可能在神的住家開咖啡店。我走到後頭探看,果然神桌俱在,姑且充當咖啡桌和小廚房。但我不甚解,四年一到,媽姐來此下榻時,紅壇內一堆物品怎麼辦?這也不難,媽祖抵達前夕,她把所有器物和家當搬出。東西雖多,反正四年只有一回。等戲演兩天,媽祖離開後,再把物件搬回,繼續營業。此媽祖來自北投關渡,每年以軟身遶境。隆林村說不定是此一遶境最北之境。至於土地公和三界公的拜拜雖頻繁,小神無用縟節,只要把前方桌子簡單清理,不需大費周章。隆林村昔時乃一靜寂偏遠之地,只有登山人攀登隆隆古道會經過,或清明節時掃墓出現人潮,少有遊客到來。六年前,這個二○年代的舊隧道重新開放,改鋪為腳踏車徑。兩公里的暗黑騎乘,彷彿穿越時空隧道,不到一刻,出了山洞,即宜蘭石城,遠遠矗立著龜山島。此隧道一開放,立即成為東北角最熱門的風景點。隆林村這頭,或者石城一帶頓時也熱鬧起來,好幾戶人家都開設了腳踏車店。她卻獨樹一幟,在此不只賣咖啡,東北角著名的石花凍,如今也多樣研發。以各種水果結合石花凍,或者研製冰棒,吸引遊客駐足小坐。但更教人好奇的是,她也在輔導青少年,從事環保工作。東北角地方資源貧瘠,在地孩子缺乏各種教育機會,很容易染上吸毒或結黨成幫愈發使壞。眼見家鄉下一代如是遊手好閒的晃蕩,她在台北職場又海海浮沉,還不若返鄉服務。她不只想奉獻,在此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前些時丁蘭溪附近可能要興蓋水庫,影響雙溪的生態環境,她也積極參與反對運動。日後還盼望村後的水梯田全面復耕,保護更多水源。小店儼然是神明的分身,媽祖不在時,換她扮演地方志工。小小一紅壇,竟有地方奇女子,以神祇之屋經營小本生意,又兼及生態環境和社福教育。如此是小店之力量,真不可小覷。或者,從這樣的店面窺看,台灣許多角落,都有諸多默默耕耘的小人物,以一已之力,堅持守護地方的風物。此一地方平凡女性之見識和行動,當記注一筆。更見證尋常人只要發心,縱算長年身處鬼島,仍到處有溫暖和亮光。(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劉克襄/一千萬名遊客算多嗎

2015-04-16 01:53:27 聯合報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最近有幾個觀光旅遊議題,頗讓人驚心。先是元月初,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構想在口湖地區,仿效南韓濟州島規劃「性愛樂園」的視覺景觀區。前幾日,花蓮縣又有一企劃公司提案,打算在舊有公墓地區,創建十八層地獄的觀光主題,結果都引發軒然大波。話說今年海外來台觀光旅遊人數破千萬,創造了有目共睹的經濟產值。但遊客增加帶來的負面影響相對而生,如何保持既有生態環境,提昇旅遊品質,或許是迫切該思考的。如今想透過奇異怪誕元素,再吸引更多遊客,會不會衝過頭。到底台灣的觀光人數是否到達飽和點,還有無往上增加的空間,恐怕值得好好反思。但為何出現這兩椿不可思議的發想,孰令致之,委實有必要再敘述其背景。打造性愛樂園之前,雲嘉南風管處一直努力的尋找在地元素,諸如打造賞鳥景點、扶植地方產業再起,或者從事有機耕作。我們認為合宜的、充滿在地特色的觀光內涵,都被努力嘗試過。但是在這一人力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的海岸環境,我們以為友善土地的美好事物,多半曇花一現,或者只是興過短暫熱潮。沒隔一陣,都無以為繼,再度恢復成荒涼的鄉野和沒落的村鎮。直到水晶教堂規劃成功,創造了吸引遊客的賣點,過去乏人聞問的的雲嘉南海岸,終於出現罕見的人潮和商機。這一案例也激發在地人開始懷疑,長年以來默默推廣的生態旅遊,到底能帶來多少效益。從現實利益評量,他們轉而不再以自然元素和地方物產做為發想基礎,而是探索其他各種馬上可以看見績效的創意。性愛樂園就在這樣的腦力激盪下,碰撞出花火。花蓮十八層地獄的案例,未嘗不是這類發展軌跡。一家建設公司提案,相中慈濟大學後頭佐倉公墓的整頓,準備規劃出「燒人肉」、「奈何橋」之類的觀光樂園。雖說新聞一刊,花蓮縣政府馬上回應絕無此事,該公司的初步構想,並未被討論,也無共識,更沒納入花東發展計畫。但會有此案浮現,我大膽揣想,業者恐為投父母官之所好。過去,傅崐萁縣長接受媒體訪問時屢次表述,花東發展基金的運用,應朝大建設及大開發,譬如興建觀光秀場、賽馬場和國際F1賽車場等等,藉此帶動花蓮無煙囪產業。有此趨向,廠商為了打造觀光效應,著眼於短期利益的想像便容易出現。廟小妖風大,他們才會動到墓園身上。有點像不肖子孫變賣家產,連祖先墳裡的器物都想取出來典當。有趣的是,此一性愛樂園或十八層地獄觀光主題,做為現階段考量,當地人並不盡然反對,甚而以貧困怕了,轉而積極支持。觀光如此走勢,我們不得不思考更嚴肅的問題。偏遠地區若不發展觀光建設,缺乏競爭能力好像無法生存,這個思維一定要改變。或許,受限於先天地理環境,它本來就該如此貧窮的存在。政府應該思考的反而是做好社會福利和補貼。況且,總不能每個地方都要追求觀光,只考量吸引遊客的消費。總該有些還給自然,還給在地部落和村民,享有單純的生活模式。我們的貪婪導致我們有了異想,惹議的旅遊話題自是接連不斷。跟先前急欲推動博弈事業類似,都將台灣的旅遊推向懸崖邊緣。所幸,這些提案都很快被推翻。只是觀光面向不改,這類驚世駭俗的想法還是會不時冒出,挑戰我們對旅遊內涵的容忍尺度。但重心還是應該回到原點,一千萬名遊客算多嗎?(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作家劉克襄日前應媒體之邀,前往自己舊時出生地台中的第二市場進行美食導覽,偌大的第二市場,他特別鍾愛台中特有名產「麻薏」,直言自己小時候很窮,能夠吃到一碗帶有小魚乾和地瓜的麻薏簡直是無比幸福,他形容這滋味是「貧窮的味道」,並稱吃焢肉飯是「吃粗飽」,意外引起醫師楊斯棓在臉書上反擊,直指劉克襄「別開金口糟蹋人」。不少網友在臉書留言中幫劉克襄改詞,有人稱麻薏是懷舊的味道、台中人的味道,也有人說是家的味道、外婆家的滋味,就是無人認同麻薏可與貧窮的味道劃上等號。
作家劉克襄日前撰文指出台中早餐文化貧弱,不及南部一些濱海城市,引起廣大台中人抗議。台中默契咖啡店老闆陳致豪在臉書發起「台中人一起PO早餐文」活動,要讓外界知道台中人的早餐不像外人說得那麼貧弱。劉克襄在文中指出,他有幾回在台中的講演裡,試問觀眾老台中的代表性早餐為何?結果有人回應「炒麵加上老牌的東泉辣椒醬,再搭配一碗豬血湯」,年紀輕的則回答「肉蛋吐司,絕無僅有」。他感嘆,他只能回以苦笑,「關於台中人的早餐,我還要再好好想想。」陳致豪發起活動,立即獲廣大網友回應,有人指劉克襄不僅不明白台中,更不了解早餐。「三佳如此好身手你不識,硬去二市場尋大麵羹?!你還是吃顏記肉包與三樣,或是晚一點起床去跟人家蹭個俯仰即是的早午餐吧。」也有人推薦台中市林森路松哥拉仔麵,簡單的黃麵用滷汁過一下,加上豆芽菜和韭菜,就是一碗單純好味道;尤其一碗吃原味,一碗加劉克襄文中看來不以為然的東泉辣醬,再來碗綜合湯,「就是最大的享受」。陳致豪則推薦台中大墩路靠近南屯路口的騎樓下,賣傳統黃乾麵、大腸豬血湯等的小攤,他說此肉燥飯肉燥肥瘦恰好,滿鋪飯上每挾一口都是完美比例;湯頭比較野,肉氣濃重,湯匙裡上點辣豆瓣,沾著吃剛好。另外如阿彰飯擔、謝氏早點豆花、丹大、三民米糕、大智路控肉飯、篤行路董媽涼麵、大墩路往北過中港路100公尺騎樓下阿婆乾麵扁食湯、青海路惠來市場的盛香味麵攤、大墩路跟大隆路交叉口的小瓜呆炒麵、美村路阿根蛋餅、逢甲正門口直走右邊30公尺的心蛋餅、豐原第一市場二樓丸仔斌的肉燥飯、台中南屯路南屯蕭家礦肉飯、薦南屯路近萬和路的大大麵線、民生路7號的炒麵、豬血和各式內臟湯、中興大學附近南平路陳記水煎包的煎餃、復興路靜宜早點的餡餅跟蛋餅、大鵬路轉中平路梁嫂麵店、靠近逢甲附近惠來路上的文財廟旁的財神爺滷肉飯、阿輝早午餐、光復國小後門的阿坤麵等,都是網友大力推薦,認為劉克襄批評太粗魯。

挨劉克襄批 台中東泉辣醬爆紅
劉克襄日前撰文批評台中早餐,提及台中人說早餐就是「炒麵加上老牌的東泉辣椒醬」,讓他只能苦笑,引起廣大台中人批評,指東泉辣醬真的超讚,加在麵、飯、關東煮、水餃,都是絕配,台北還買不到。
網友指出,東泉辣醬配什麼都好,「讚美東泉辣醬,感恩東泉辣醬」;也有人說真心覺得不論乾麵還是爌肉飯,加上東泉辣椒醬,就是很美味。還有北上遊子說剛上台北讀書時,四處都找不到東泉辣醬,有的一看顏色就不對,有的顏色很像,一聞味道就不對,送入口中滋味更是天南地北,內心失落感非常重;到台南念書的台中人,則自承在行李箱帶了兩罐東泉。作家王昭文指出,東泉辣椒醬甜甜甘甘的,風味獨特,一吃便知。雖屬於那種沒有辣椒(或辣椒極微量)的辣椒醬,價格便宜,但對味覺有綁架作用。

台灣人愛吃早餐,而且早餐種類變花多端!不過你知道嗎?台灣人吃的早餐類型,竟然和居住地大有關係!
PTT上討論起各縣市早餐,PTT名人蘇美PO文分析將全台灣早餐類型「粗分兩種」第一種是吃「西式早餐」也就是美X美、拉X漢堡這種,三明治、漢堡、蛋餅配上大冰奶或是大熱紅這樣的組合,蘇美說自己居住的三重,有六成以上幾乎都是吃西式的,一條街上甚至開了8間西式早餐店,競爭相當激烈!
第二種就是「各縣市的特色早餐」,像是台中炒麵、彰化爌肉飯,還是台南虱目魚和牛肉湯這些!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分享

而這兩種的差別在哪呢?蘇美說,就差在吃的人他們需要的「份量和能量」是不一樣的!會吃「西式早餐」的主要都在雙北地區,這裡多半是上班族,大概都是九點後才開始吃早餐,上班又是坐著辦公,加上十二點又要吃午餐,自然不會選擇份量多或油膩的早餐!
會吃第二種早餐「都是體力活的人必須要吃的」許多中南部人都這樣吃!蘇美表示自己在曾經在親戚家幫忙過做鐵工,早上七點半就吃早餐「幾乎都要油膩的東西,再配一碗湯,有試過漢堡三明治這種東西,結果十點多,就餓到沒力氣了,反而是一碗乾麵20塊,配碗綜合湯10塊,30塊就能夠撐到中午,不管你是務農還是做工,早餐都非常重要!」
這段分析也讓網友們讚嘆專業,有網友感嘆「三重早餐真的了無新意的西式。。」、「台北早餐都要買兩分才會飽…」反倒是許多在地網友講出自己的早餐菜單,澎派程度讓人直流口水啦!
「去台中炒麵豬血湯」「台中不是吃西式,就是要炒麵配熱湯,還有東泉辣椒醬

彰化早餐吃一碗湯麵在切個肉真的讚」「北港人吃油飯/滷肉飯配麵線糊50內解決,保證吃得飽」「北港還有煎盤粿+滷腸+米腸+香腸套餐,這也是早餐熱門」「嘉義早餐雞肉飯配味噌湯」「去台南虱目魚皮湯加肉燥飯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分享

高雄人,以前高中早餐都吃鍋燒意麵」「鳳山吃清蒸肉圓」「之前住樹林,一大早就有自助餐可以吃,超幸福的」「哥住淡水河對岸早餐吃滷肉飯+肉羹湯or米苔目」「我台北人,有時早上會去大橋頭吃米糕配豬血湯當早餐」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分享


啊啊啊夠了夠了,以上好想環台吃一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