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山芹菜

 在歷經戰亂或飢荒的老一輩記憶裡,野菜可謂保命菜,走一趟田野就能為餐桌多添一兩道菜餚,如今過慣豐衣足食生活的人們,反倒不識野菜味,野菜登不上檯面,被視為該淘汰的野草。回想曾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一籃菜裡看過山蘇、過貓、春菊等野菜,還真只能發楞著不知如何是好。

野菜擁有獨特香氣,現代人多半看中其食療效果,所謂醫食同源,再苦的滋味也咀嚼有勁。南投埔里農友林碧龍亦如是,三十多年前擔心母親的高血壓,聽人說山芹菜具有療效,特意跑到杉林溪購買,唯纖維略粗,只能打汁服用。

蔬菜曾是野菜

二○一四年林碧龍開始嘗試種植山芹菜,才知道這門學問大不易。山芹菜喜好陰冷氣候,月平均溫度十五至二十℃之間,適合海拔一千餘公尺以下山區、林間田地,且須雨水充足、排水良好。他位於埔里的六分農地,採行有機耕作,海拔約五百五十公尺,當時規劃一條長約五十米的菜畦種植山芹菜,九月播種,八十五天後即可收成,株長可達三十至四十公分,收成期至翌年四、五月。

山芹菜野性十足,蟲害少,對林碧龍而言應該是項簡單的任務,然而實際收成卻不如預期,太太徐惠瑱評估:「應該是太熱了,要到更高一點的山區去種,耕種還是要順應環境。」主婦聯盟合作社產品開發部專員何嘉浩建議,等待開花結果,可自行留種,這時的種子會是適合該地生長的品種,順應作物的野性,種植失敗率相對減低。

「前人吃的都是野菜,經過育種、馴化過程,才培育出能大量種植的品種,成為普遍可見的蔬菜。」何嘉浩舉例說明,原生高麗菜不會結球,經過育種後才出現結球品種,原生種的特殊營養元素也隨之消失。現在國人已習慣吃育種品種,又大又嫩,重視口感。此外,坊間流傳對野菜的誤解,諸如不食不認識的菜、野外採摘容易中毒,加上對野菜料理所知甚少,影響購買意願,也降低農友種植意願。「原生蔬菜因應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議案,強調野菜(其稱原生蔬菜)未經過度改良、可粗放栽培及非人為篩選物種的特性,挑選出二十一種原生蔬菜,其中之一為耐陰性高的山芹菜,面對空氣污染嚴重、光線遭遮蔽的都市叢林,也能適應良好。合作社長期面臨夏季缺菜問題,或能嘗試開發更多野菜種類,鼓勵並輔導農友種植,也可減少農友種植種類重疊。野菜具適應當地生態的強韌生命力,期許藉此體驗豐富的在地飲食文化,也保存生物的多樣性。

死忠兼換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